三、三棟屋,客家圍村的典范
我就是在這樣的指引下走過來的。這里地處荃灣——香港新界的一個新市鎮(zhèn)。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還是個被農(nóng)田和客家人的圍村包圍著的小小的圩鎮(zhèn)。到了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高速發(fā)展開始釋放出輻射四周的力量,而港島的空間畢竟太過狹小,他們也需要進一步向新界拓展空間。港英當局把荃灣作為了重點發(fā)展的衛(wèi)星城,開始大規(guī)模填海工程和城市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把那個時代最具現(xiàn)代化速度的地鐵也修過來了。修地鐵時,因三棟屋正位于規(guī)劃的地鐵隧道上,最后排的一排房屋需要拆掉。在政府的安排下,三棟屋的居民遷往了另一個地方,他們從住了兩百多年的老村里搬走時,也把老村名帶走了。那個新建的那個村莊還叫三棟屋——新三棟屋。
應該說,港英當局作為一個殖民地政府,對殖民地的文物保護還是相當盡職的。除了最后一排無法繞過去的、不得不拆的老屋,他們把幸存下來的房子小心翼翼地保護下來了,將三棟屋列為香港永久性法定古跡,并對三棟屋進行了修繕改造,把這里建成了一座客家建筑博物館。這也讓我多少有些失落之感,我到這里來,原本想看看一個原汁原味的客家圍村,現(xiàn)在卻是來參觀一個博物館。這兩種味道是不一樣的。然而這是事實,我只能默認?,F(xiàn)在,你在香港的任何一個角落也很難找到一個原生態(tài)的村莊,無論走到哪兒都是城市的一部分,而現(xiàn)代人似乎更需要比鄉(xiāng)村更堅硬的城市來作為肉身的硬殼。
三棟屋現(xiàn)在已處于鬧市的中心。有人給我指點了一個方向-?一條老街,一大片老房子,當然,還有一棵大榕樹。難得的是,在鬧市之中這里還顯得格外清幽。這是榕樹的枝葉和蓬勃的根系營造出來的。我不緊不慢地走著,呼吸著大榕樹在深秋季節(jié)散發(fā)出來的香氣,香氣撲鼻,好像不是一棵樹、一種樹散發(fā)出來的,好像還有很多別的樹??图胰俗叩侥膬?,就會把樹栽倒哪兒。每走到一個客家人的村落,你第一眼看到的肯定不是房子,而是樹。在他們的天性和習俗中,對植物都有著虔誠的崇拜情結(jié),崇尚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一直走到那棵大榕樹底下,我才發(fā)現(xiàn),錯了,又錯了。我一直以為這里只有三棟屋,走到了這里我才恍然大悟,三棟屋,原來是指這客家圍屋特有的結(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