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 蓋大概,副詞。
② 不知而作不知事理而妄自著述。
③ 多見而識之此句意為"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乃承上而省略。識,音zhì,記也。
④ 知之次指次于"生而知之"者。
析論
本章說明孔子研究學(xué)問的嚴正態(tài)度??鬃釉?jīng)利用魯國保存的史料寫《春秋》,他先把所得資料區(qū)分為"所見異詞"、"所聞異詞"和"所傳聞異詞"三類,再仔細推敲斟酌,考量其可信度,進而寫成《春秋》。《春秋》中每寫一個字都有來歷,所以孔子自言自己不是一個"不知而作之者"。
學(xué)問是由見聞思辨而來,所見所聞越多,自然學(xué)問就會增長,但是所見所聞可能有異說,也可能有好壞善惡之別,并不是凡所聞皆是,凡所見皆是,孔子對于它們加以思辨,擇其善者而從之,可見他學(xué)習(xí)態(tài)度的認真了。
不知而作,是憑空杜撰,是孔子所厭惡的??鬃右远嗦劧嘁姸鴵裆茝闹m不及上知(zhì)(生而知之)之能創(chuàng)作,亦可算是次于上知的人??鬃拥闹腔酆芨?,但行事謹慎,尤于創(chuàng)作一事,絕不妄作,自稱"知之次",是自謙之語,這種穩(wěn)健謙虛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六)
子曰:"莫我知①也夫②!"子貢曰:"何為③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④;下學(xué)而上達⑤。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第一四·三七)
章旨
孔子慨嘆世人不了解他,因而告訴子貢,他是個不怨不尤、下學(xué)上達的人。
注釋
① 莫我知即"莫知我",言無人能真切了解我。莫,沒有人,否定代詞。
② 也夫置于句末的語氣助詞。夫,音fú,此處表感嘆語氣。
③ 何為猶"何謂",相當于"怎么說"、"為什么說"。
④ 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也不責(zé)怪他人。怨,埋怨。尤,責(zé)怪。
⑤ 下學(xué)而上達下學(xué)人事,上達天理。
析論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說這段話時已七十一歲了,他從五十五歲起周游列國,到六十八歲時再回到魯國教書課徒。他周游列國的用意在宣揚自己的學(xué)說主張,希望有國君能夠用他,使他一展抱負,促進天下大同。但是各國國君以征伐為尚,都以孔子王道學(xué)說難見急效而未加重用?,F(xiàn)在孔子七十二歲了(孔子七十三歲卒),天下依然混亂,他的學(xué)說依然不被采用,所以就發(fā)出了"莫我知"及"知我其天"的感慨。
孔子下學(xué)人事,人事有否(pǐ)有泰,孔子能安然處之,所以不尤人;孔子又上達天理,唯天理表現(xiàn)在人事上,有窮有通,孔子也能洞察它們,所以不怨天。有了這種豁達開朗的胸襟,縱然沒有人了解自己,對于自己又有何損?孔子之所以發(fā)出"莫我知"之嘆,乃慨嘆"莫我知"而"莫我用",因為"莫我用",所以孔子的政治理想就無法實現(xiàn)了,只好說"知我者,其天乎"啦!
問題與討論
1.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種生活有什么樂趣呢?
2. "待賈而沽"和"待價而沽"有什么不同,孔子為什么要待賈而沽?
3. 讀了孔子自述諸章,你認為孔子是怎么樣的人?四、時人評孔子
以下三章記載隱者和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評論。隱者離群索居,不問世事,對積極入世、充滿憂世之心的孔子,不了解者居多,因此,贊賞惋惜者有之,冷嘲熱諷者有之;弟子對孔子的觀感,則因來自切身深刻的體會,對孔子充滿崇仰、愛戴之情。從這兩種不同的反應(yīng),我們一方面看到圣人之道弘大,故不易為世人知曉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借正、反兩面的評述,更加彰顯孔子之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