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象山學之綱維(3)

宋明理學:南宋篇 作者:蔡仁厚


象山論學,不常說 性 ,因為心即是性。心性不二,乃孟子舊義,亦是伊川朱子以外,所有宋明儒者所共許的通義。象山直下從 明本心、先立其大 入手,故其學只是一心之朗現(xiàn)與申展。所謂 心即理也 ,是表示本心自具理則性,心本身即是道德的律則。仿康德之語意,吾人可說,由于心之自律性,即顯示它自己即是立法者。以是,吾人只須存養(yǎng)本心,擴充本心,則其自覺自律性,便自能純亦不已地起作用而表現(xiàn)道德行為。故象山云: 茍此心之存,則此理自明:當惻隱自惻隱,當羞惡、當辭讓,是非在前,自能辨之 所謂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可知本心即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只要開發(fā)這個本源,就如 溥博 之淵泉,而能 時出 之,世間萬德亦便自然由此流出,而沛然莫之能御了。

象山慨嘆 今之學者,只用心于枝葉,不求實處 ,于是又舉孟子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之言,說道: 心只是一個,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圣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fù)有圣賢,其心亦只如此。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為學只是理會心。 這 心之體甚大 的心,即是 涵萬德,生萬化 的本心,所以 心 一方面是道德的創(chuàng)造原理,亦是宇宙萬物的實現(xiàn)原理。若能盡我之心,便自然可與天同。心與天同,即是心與理一。于此,象山便說: 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fā),充塞宇宙,無非斯理。 蓋理由心發(fā),不由外鑠。滿心而發(fā),則此理充塞宇宙。理盈滿于宇宙,亦即是心盈滿于宇宙。象山曾表示道: 吾于踐履,未能純一,然才自警策,便與天地相似。 與天地相似,便是與天地不隔。這感通不隔的生命,即是與宇宙通而為一的生命。所以象山又說: 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 天地化育萬物,是宇宙內(nèi)事。贊天地之化育,以使萬物各得其所、各適其性、各遂其生,便是人分內(nèi)事。若推進一步而究竟言之,則宇宙之化育,實即吾心之化育。程明道已經(jīng)表示: 只心便是天 , 只此便是天地之化 。象山亦說: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以上所引,皆見語錄)又說千萬世之前與千萬世之后、以及東西南北海有圣人出焉,皆同此心、同此理。(見《全集》卷二十二《雜說》)。這心同理同之心,乃是超越時空之限隔而絕對普遍的心。吾人之本心既與宇宙不限隔,則此與宇宙通而為一的心,即是天心,即是天理,此之謂 心同理同 。

此心此理既不容有二,則存心明理之道,亦極簡易。故象山曰: 根本茍立,保養(yǎng)不替,自然日新。 存心即是明理。 宇宙自有實理,所貴乎學者,為能明此理耳。此理茍明,自有實行,自有實事。德則實德,行則實行。 (《與曾宅之書》)。象山所謂 實理 ,亦即陽明所謂 良知天理 。此 天所與我、心所本具 的理,是有根的,實在的,故曰 實理 。實理顯發(fā)而為行為,即是 實行 ;表現(xiàn)為人倫日用家國天下之事,即是 實事 ;得之于心而凝為孝弟忠信 即是 實德 。象山常說,天下學問只有二途: 一途議論,一途樸實。 他自稱其學為 實學、樸學 ,并說: 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 (《語錄》)。由實理流出而為實事,此便是象山學之精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