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生命境界
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論道德宗教之融通
一、孔子的生命境界:下學(xué)上達(dá)
《論語》書中,有兩段文字最能顯示孔子的生命境界: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p>
(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
《為政篇》一章,將于下文討論。茲先論《憲問篇》“下學(xué)上達(dá)”之意。
人的生命境界,可以從各方面說?;蛴檬俊⒕?、圣賢的名號來標(biāo)榜,或用功利境界、藝術(shù)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來表述,或論其人品層位之高卑,或論其精神器量之廣狹。說法各不同,而皆要求出類拔萃,超常出眾。其實(shí),才有高下,德無止境。生命中的才、情、氣,雖有可欣可嘆、可賞可樂之處;但說到生命境界,最后還是要?dú)w到德上來。
德,不是一個(gè)量化的觀念,難作計(jì)量,所以常用指點(diǎn)象征的方式說。如《論語》之“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如《中庸》之“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如《史記》之“堯德如天”。如《二程遺書》之“天地、元?dú)狻?、“和風(fēng)鄉(xiāng)云”、“泰山巖巖”。凡此等等,皆是。俗諺有云“不怕不識(shí)貨,只怕貨比貨”。貨物一比,自見優(yōu)劣。但圣人渾然與萬物同為一體,沒有對立,所以無須比較。所謂“泰山為高矣,而泰山頂上已不屬于泰山”。這正表示一切量化比較式的贊頌都是有限的,不足以表述“無對、無限”的生命境界。當(dāng)孔子與天相知、與天合德之時(shí),已然超越世人的認(rèn)知層境而幾乎無人相知了,所以在有意無意之中發(fā)出感嘆:
“莫我知也夫!”
孔子自己知天、知人,而世人莫知孔子。何以如此?連聰明敏達(dá)的子貢也疑惑了:“何為其莫知子也?”為什么世人莫知夫子呢?子貢之疑,引出孔子之答: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