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標準底線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標準,如千克、米、ISO900X、食物安全標準、消防驗收標準,等等。正是仰賴于這些標準,人類世界才能正常運轉(zhuǎn)。因此,標準理應(yīng)被嚴肅對待。
中國人即使沒有遭遇過所謂的"七兩秤""八兩秤",但也一定對此有所聽聞。缺斤少兩,就是一種對標準底線的競底。同樣,屢屢發(fā)生的摻雜使假,也是中國人對標準底線的競底。
但在中國的商界,為了削減成本,標準常常成為競底的方向,其中最普遍的是食品安全標準和生產(chǎn)安全標準:
如使用瘦肉精的豬肉、用硫黃薰白的銀耳、以避孕藥催熟的黃鱔、大排檔中使用的潲水油,中國人在食品安全上使用的競底招數(shù),是如此花樣翻新,不堪入目,以致有人驚呼:
中國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就是食品安全問題!
為什么中國的食品安全底線,會被頻繁競底呢?
1.國家管理不嚴所致。如在中國毒奶粉事件中,除三鹿的個別高層人員被刑拘外,其他如伊利、蒙牛、光明等摻毒廠家,無一人受到刑事追究,這無異于為后來的競底者,作出了不良引導。
2.成千上萬的公民是弱勢群體,他們無法檢驗食品是否達標。如民眾雖然懷疑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卻沒有可行的檢測手段。
3.有些食品難以檢測,如以病死豬肉灌制的香腸、熏制的臘肉。
4.食品只要吃了不出現(xiàn)明顯的問題,不合格的證據(jù)通常就此滅失,無良廠家往往得以逃脫檢查,這使他們很容易產(chǎn)生僥幸心理。相對于這種僥幸心理給他們的競底動力,中國對食品違法的打擊力度顯然還遠遠不夠。
甲乙兩個企業(yè)的囚徒困境
甲:摻雜使假甲:不摻雜使假乙:摻雜使假乙賣劣質(zhì)貨,甲也賣劣質(zhì)貨乙大賺黑心錢,甲被淘汰乙:不摻雜使假乙被淘汰,甲大賺黑心錢乙賣優(yōu)質(zhì)貨,甲也賣優(yōu)質(zhì)貨
顯然,如果國家對摻雜使假的打擊力量不夠有力的話,不論乙的選擇如何,對甲最有利的選擇,都是"摻雜使假",而實際上,許多地區(qū)政府為了保護本地企業(yè)的利益,本身就以"摻雜使假"的方式,對無良廠商表面打擊,實際保護,這使得熱衷于挑戰(zhàn)標準底線的企業(yè)越來越多,最終形成法不責眾的局面。
因此,政府在這一點上,也應(yīng)該對這些無良廠家進行更為嚴厲的競底。
案例:擊穿標準底線的中國毒奶粉事件
由于多名嬰兒吃奶粉致死,數(shù)千名嬰兒患腎結(jié)石,2008年9月,三鹿集團被確認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隨即,伊利、蒙牛、光明等22家著名奶制品公司,也被曝出產(chǎn)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
由此,中國乳制品行業(yè)中的潛規(guī)則浮出水面。
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學物質(zhì),正常情況下怎么也和乳制品掛不上鉤。因此在人們通常的底線中,乳制品當然不應(yīng)該含有三聚氰胺,因此也從未將此項目,作為必需的檢測內(nèi)容。
但中國的這些無良乳制品生產(chǎn)商,為了降低成本,大量往鮮奶中摻水,為了掩飾稀釋后的鮮奶蛋白質(zhì)含量太低的事實,他們就添加三聚氰胺,以便蒙混過關(guān)。當然,在添加三聚氰胺時,這些無良廠家也有自己的底線--他們在供應(yīng)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出口的乳制品中,都沒有添加,而且,他們"很智慧"地覺得:添加少一點應(yīng)該不會出事。因此在每公斤奶粉中,蒙牛添加了28.6毫克,伊利添加了12毫克,光明添加了98.6毫克……大都沒有超過10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