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節(jié):楊度:不甘寂寞的曠世逸才(4)

民國原來是這樣 作者:金滿樓


楊度不但是個理論家,他還是個實干家。1915年8月14日,楊度拉攏孫毓筠、嚴復(fù)、劉師培、李燮和、胡瑛成立了籌安會,主張君主立憲,鼓吹帝制,史稱“籌安六君子”。

在之前的歷史上,曾出現(xiàn)兩組知名的“六君子”,一是反對明朝宦官魏忠賢而慘遭迫害的左光斗等“六君子”;二是戊戌政變后被慈禧太后所害的“戊戌六君子”。楊度這幾位仁兄,叫他們一聲“帝制六人幫”倒是恰如其分,他們有何德何能,能配上“六君子”之稱呢?想必是反諷也。

楊度等人盡管聲稱自己是學術(shù)團體并以“愛國熱忱”為掩護,但天下人并不全是傻子,這“六君子之心”,雖非日月昭昭,但也是路人盡知。此文一出,先前的好友梁啟超罵其為“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而在日本時經(jīng)常出入楊度寓所的蔡鍔在起兵反袁時也通電要求將楊度等六人“明正典刑,以謝天下”!

就連楊度的老師王闿運也看出袁世凱的把戲搞不下去了,他辭去了國史館的職位打道回府,仍舊回他的老家湖南吃老米去。在出京之前,楊度來送他,老先生抓住楊度的手,嘆息道:“你還是少說話的好!”

在梁啟超的筆桿子和蔡鍔的槍桿子雙重打擊下,洪憲帝制搞了不到半年就宣布垮臺,袁世凱還因而心力憔悴,最后一病不起。據(jù)說,袁世凱在臨終前曾對身邊的人說:“楊度楊度,誤我誤我!”

在追悼會上,楊度給袁世凱寫了一副挽聯(lián),既為他惋惜,也為自己辯解: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fù)斯言。

時至于此,楊度仍不認為自己錯了。當時有一個記者來采訪他,想問問他鼓吹帝制失敗的感想,楊度以一種很安詳?shù)膽B(tài)度兼很堅決的口吻答道:“我的政治主張雖然失敗了,但是我的君主立憲的主張是不動搖的。十年前,我在日本東京時,黃興、孫中山主張共和革命,我不同意,我認為共和有缺點。我和梁啟超是老朋友,最初他也是主張君主立憲,可是到后來,他又改變了主張。我則始終沒有改變?!?/p>

在護國戰(zhàn)爭中風光一時的蔡鍔,在袁世凱死后不久便也因為喉疾而英年早逝。令楊度感傷的是,蔡鍔在遺囑中特意提到了自己的這位老朋友:“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附袁以行其志,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俾邀寬典!”

王闿運則在日記中記道:“弟子楊度,書癡自謂不癡,徒挨一頓罵耳?!?/p>

袁世凱死后,繼任總統(tǒng)黎元洪發(fā)布懲辦帝制禍首令,楊度名列第一名。不過,北洋時期的通緝令大多是當不得真,也沒有人認真追究的,楊度也就避禍搬進了天津租界,閉門讀書。對此,倒是辮帥張勛公然站出來為楊度說了句公道話:“君主民主,主張各有不同,無非各抒己見。罪魁功首,豈能以成敗為衡?!辈粌H如此,張勛還親筆寫了封信給楊度,對其表示同情。

一年后(1917年),這個留著大辮子的老頭終于干出了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史稱“張勛復(fù)辟”。但是,張勛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行事又如此魯莽與操切,他所導(dǎo)演的這場短命鬧劇,最終只能將楊度心目中的“君憲理想”徹底葬送。

為此,楊度不顧張勛在他落魄時的惺惺惜情而發(fā)表了一篇名叫《反對張勛復(fù)辟》的公開電:“度平生信仰君主立憲……惟嘗審慎思維,覺由共和改為君主,勢本等于逆流,必宜以革新之形式,進化之精神行之,始可吸中外之同情,求國人之共諒,且宜使舉世皆知為求一國之治安,不為一姓圖恢復(fù)……公等于復(fù)辟之初,不稱中華帝國,而稱大清帝國,其誤一也;……如此倒行逆施,徒禍國家,并禍清室,實為義不敢為。……蓋無程序之共和國如群兒弄火,而無意識之復(fù)辟又如拳匪之扶清,兩害相權(quán),實猶較緩……”

很顯然,楊度仍舊認為君主立憲制是救國的最佳藥方,但他不得不痛苦地指出,張勛等人的愚蠢行事和倒行逆施最后只能使“神圣之君主立憲,經(jīng)此次之犧牲,永無再見之日”。電文結(jié)尾處,楊度將自己悲憤的心情告之天下:“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發(fā)入山,不愿再聞世事?!?/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