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古玩商

趙汝珍講古玩 作者:趙汝珍


古玩獨立成為商號,始于何時,無從稽考。然據(jù)各名人札記之載述,明代中葉即已創(chuàng)興。降及有清,更為隆盛,業(yè)務極為繁興,地位亦甚崇尚。蓋系社會之實際需要所演成也。按京市古玩商,有小攤、掛貨鋪與古玩鋪三種。小攤與掛貨鋪,并非古玩之專營商,故本編所謂之古玩商,乃專指古玩鋪而言也。以前京市之古玩鋪,無處無之,而尤以琉璃廠為中心區(qū)。緣琉璃廠自明以來,即為書肆、紙鋪、筆莊、文具店之總匯集所。士大夫終日奔走于古玩商肆,顯示有閑與有錢,必易啟社會之疑,遭御史之參。但買書、買筆、買紙張、買文具固無人可非議、可指責也。

商人循士大夫之心理,雜古玩商鋪于其間。好之者雖終年流連于古玩商鋪,亦可以遮掩一般之耳目。琉璃廠之所以成為古玩市場者,此為主要原因也。次之則后門一帶。因王公之所集居,古玩商肆亦多。今則王謝凋殘,滄桑迭變,除琉璃廠尚能維持外,其他肆街之古玩鋪,所存均已無幾矣。至古玩商交易之實情,亦多為世所不了解者。

一般外地人之心理,咸認為北京商人最不注重信用,說謊騙人較任何外埠為甚。此種情形,在其他商界是否屬實,作者不敢臆斷;惟在正式古玩商,則絕不如是,且絕對注重信用。古玩似無定價,但在內(nèi)行確有定價。蓋以前仕宦府第,以此為遺留子孫最可靠之不動產(chǎn)。如果價值不定,孰肯收存乎?且以前外官送禮,非特價值不爭,即品物亦不能見,完全由古玩商代辦。如果不注重信用,購主金錢上之損失尚小,其影響于購主之前程者甚巨。設信用不著,孰肯以此相托也?且古玩之購主,多半為當代之當權(quán)者。如果信用不佳,不必正式取締,即于口角間微露宣抑,即有意外之累。不重信用其可乎?再收買古玩,絕非如購買他項物品,見之即買;必多方探詢,覓人介紹。如果信用不佳,孰肯介紹乎?又古玩業(yè)迥異于他商貨品,不能遍備,但應有盡有,何以故?蓋合全古玩商為一肆也。古玩商會之組織非常親密,平居各肆主每日必集會,談論每人所收得之物品及某店存有之物品。因此一肆主對全行所有之存貨均甚清晰。設某人購求之物為本鋪所未有者,但他家有之,亦可取來代售。設定價百元,至多索價百十元或百二十元。如過此以上,則原主認為不名譽、不信用,下次必不與之合作,且賣得之價亦必照實告知原主,再行分給經(jīng)手費用。如有一分不實,則喪失信用,下次無人與之合作矣。再如甲店存有某物,此物系某人所喜歡收集者,但甲店與某人不熟,而乙店與之相熟。則甲店托乙店持送某人,其索價情形亦必如上所述,絲毫不能隱瞞。設有一次不信用,一元不實在,則即不能在該行活動,亦即不能在該行存在也。是古玩商之交易,由任何方面言之,亦不能不注重信用也。再者,古玩商之通規(guī),售出之古玩,凡未改毀原狀者,無論經(jīng)過若干年后,發(fā)現(xiàn)與原議不符者,均可照原價退錢,則不信不義亦無所得也。又且古玩商最重義氣,諺所謂“同行是冤家”,惟古玩商則不然?;ハ鄮兔?,全體合作,彼此均有聯(lián)絡,彼此完全公開,各店物品均可互相代售。如由外地來京一要人,素喜收羅銅器,只某甲商與之相識,則各店之銅器,均任便由某甲商取去洽商,無論索價多少,賣價多少,均必照實報告,絕無絲毫隱蔽者。再如在古玩商會等發(fā)現(xiàn)有一種物品,二人以上均欲置留,則不用投標辦法,而大家共留,謂之“伙買”。然后由一人設法出售,他人亦不問其賣與何人,賣價多少,只于成交后憑口頭報告而已。由上述各事,可知古玩商之絕不隨便要價,絕不任意騙人也。即其門市收貨,亦重信用。如某人持某物求售,設出價二十元或增至三十元,出售者如認賣時,即須留下。否則去后至數(shù)家詢問,以三十元為最高價,復來再賣,此時非特不出三十元,即一元亦不許留。此古玩鋪之通例。是亦表示信實一端也??傊?,古玩商最重信義。與其常交往者,定知此言之不謬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