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書畫概述(2)

趙汝珍講古玩 作者:趙汝珍


謹擇要略述如下:

書畫著錄均謂:繪畫肇始于舜妹嫘氏,文字創(chuàng)建于黃帝倉頡。然嚴格言之,當以伏羲之畫八卦,為中國書畫之起源。惟其所用之方式及文具異于今日,其書畫均用刀刻于獸骨、龜甲或銅器、石質(zhì)之上。在審美上多不能適意,且工作上亦多感不便。故至黃帝時即完全改變,發(fā)明漆書,用聿蘸漆書于竹簡之上。此種方式,在人事未繁之際,頗足應敷。故此制行之甚久,遺跡今尚可尋。竹簡雖不可得,聿筆隨處可見也。周宣王時始造毛筆,秦蒙恬又改造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之毛筆。但周宣王時仍系漆書。至秦始添用縑素。迄漢蔡倫發(fā)明造紙,同時筆墨亦隨之改進。書畫至此為之大變。以前因竹帛成本太貴,用之不易,故書畫純?yōu)閷嵱谩4撕髣t轉(zhuǎn)趨于美術方面矣。然初起之時,尚系文人之嘗試,未得社會之同情。以故漢晉五代畫壁刻石,以及魏碑墓志等,其造詣已為精美,然均不書作者之姓名。是社會之不重視文人,亦不以此為榮,由此可見一斑矣。至魏晉鐘王以后,風氣又變。文人以書畫為高行,社會亦以此相推許。降及隋唐五代,而有歐、柳、顏、褚之四大書家;荊、關、董、巨之四大畫家相繼而出。嗣后日有進步,代有聞人。惟蔡倫所造之紙,系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wǎng)等為原料,在方便上及經(jīng)濟上固為合適,但對于耐久一點尚未計及。故漢晉南北朝之書畫,存至今日者為數(shù)甚少:即此少數(shù)是否真跡,仍系疑問。及隋唐之時,佛,法大行。為寫經(jīng)故,紙料亦大改進。見于記載者,有南唐李后主所造之澄心堂紙,細薄光潤為一時之甲。紙料雖已進步,只以天下擾攘,生民不安,士大夫無暇及此。故著名之書畫大家竟不多睹。降及炎宋,社會重視書畫之心理業(yè)已養(yǎng)成,所用之文具及紙絹業(yè)已美備,又加以宋代各帝主之特別嗜好,極力提倡,立畫院、置官爵、延名流、招學士、廣栽植、宏獎勵,因之繪事有長足之進展,故宋代為繪畫之黃金時代,為最發(fā)達之時期。惟書之用途尚不如今日之廣泛,只不過寫書札、斗方、手卷、題跋而已,并未有今日之對聯(lián)、中堂、橫披等可以懸之堂中者。有明中葉以后,書家輩出,如文徵明、董其昌等喜作巨幅,遂創(chuàng)為今日以字為畫之先例。清以滿洲入主中屬,文人尚有君國之思,多數(shù)隱于書畫之中,故清代順、康、雍三朝為書畫名家之多產(chǎn)時期。

乾隆承祖宗之余烈,恣意推獎文事,并以書畫籠絡漢人,猶之以喇嘛教羈縻蒙古者同。且其個人亦嗜書知畫,用全副精神使中國聰明俊秀之士,走入寫字畫畫之一途,以為統(tǒng)治之便。漢人不察,竟受其愚。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于是天下風從,以致社會無形中認為書畫為讀書人之必要技能,人人必須能書,必須能畫,若能精于其一者,即可吃著無慮矣。故書畫以家名者,車載斗量矣。降及今日,此風未除。吾人雖不必能書能畫,但既名文人,居室之內(nèi),收藏之中,必須有書,必須有畫,方能免俗。甚且于社交之中,必須明書,必須明畫,方能應付圓通,否則總覺于知識上、身份上,顯露缺乏。是非固另一問題,風氣習慣似不可必逆也。故吾人生在今日之北京,不必言考古,不必言收藏,不必裝名士,不必說鑒賞,即為社交計,書畫之普通常識,不能不略予注意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