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令飛訪談:他從未想過發(fā)表(3)

歷史的“暗室”:周海嬰早期攝影集(1946 ~1956) 作者:周海嬰


從不擺拍

朱:1949年以前他拍過一些上海弄堂小孩的照片,非常生動活潑。

周:他反對擺拍,要求真東西,這和他本人追求 “真”有關。為了求真,他甚至可以不惜得罪任何人,他要把本來的面目還原出來。求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他的攝影當中,他永遠要把真的一面帶給大家。

在他近兩萬張的照片里,包括他給朋友、同學、親戚拍的照片,可以看到,他不喜歡為了拍照而去拍照。他不拍坐在那里等待擺拍的人,而是等人動起來以后再拍,他喜歡這種感覺。

朱:我看他很多校園生活的合影,姿勢也是非常隨意。

周: 他跟我講,他在輔仁大學的專業(yè)是社會學,為了交作業(yè),特意去外面拍攝一些照片來輔助他的調(diào)查報告,當時還想做攝影記者。后來他到北大改學物理專業(yè),放棄了當攝影記者的念頭。1956年以后,他的攝影盡管延續(xù)原來的風格,但題材上更偏重孩子、家庭。可能他沒當成攝影記者,這方面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了吧。另一方面,他正業(yè)繁忙,經(jīng)歷三年自然災害、多次運動,他的拍攝多作為一種記錄。直到他去世前,他用鏡頭抓取關鍵性瞬間的風格一直延續(xù)到最后一刻。他并沒有因為拍孩子、拍紀念照,就放棄這種風格。他拍孩子的很多照片非常生活化,他在抓拍孩子在運動過程中的狀態(tài)。

另外,我發(fā)現(xiàn)他的照片畫面里面絕大部分是有人的。在兩萬張照片中,有人的部分占90%以上,甚至名勝古跡的風景照里也總是有人在適宜的位置。他認為照片里面如果沒有人,就意味著沒有生命,只是一個死東西。

朱:解放后,他拍一些空鏡頭的景觀也很有意思,有些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樂堂的門口一個人都沒有,或者一個院子的角落,或者有些水泥墩子疊在一起,他也會去拍,這個在當時很多攝影人一般不會去注意的。他的很多空鏡頭的照片,有大的風景和場景的照片,角落里通常都會有一個人。

周:是有一些沒有人的,有些實驗性的,有他的審美情趣,但真的比較少。

朱:他1948年的抓拍水平就相當高。

周:父親拍了很多親戚鄰居的生活照片,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張打針的,在一個私人診所,有個醫(yī)生給一個女孩子打針。那人是鄰居,碰巧陪她去打針,就把她了拍下來。這一類照片很多見,只要是生活當中接觸到的,他是有意識的,有時是下意識地覺得這個場景值得去拍。

朱:所以,他拍照也不完全是技術原因,他對人的生命感覺很有反應,比如有關社會大眾的理念。除了技術,他有沒有談及關于攝影的理念方面?

周:他經(jīng)常在嘴上掛著說的理念就是要抓拍,要自然的,不要去為了拍照片而拍照片,拍的時候一定要在對方不經(jīng)意當中去拍到好的東西。所以,基本上他的拍攝都是這樣一個出發(fā)點。我后來到解放軍畫報社當攝影記者,下部隊去拍專題。我父親看后就說:“你這拍的是什么東西,都是擺出來的,沒一張是像樣的?!?/p>

父親的作品特別隨意,就在那一瞬間,他就要決定構圖、光線、人物表情、事件發(fā)生的代表性、哪個關鍵點是最好的。你看他拍淮海路慶祝游行,他會注重在這樣特定的景象中,人在里面怎么表現(xiàn),找到最好、最合適的按快門的時機。

朱:我看到有張2004年在胡風家拍的照片,胡風的妻子梅志的精神不是很好,室內(nèi)的光線也有些幽暗,但那張照片的氣氛抓拍得非常好。

周:那天他不是刻意的,就是串門到人家里,帶個照相機就照了。他如果刻意,就不止拍這一兩張了。他大可以去很多名人家里,他認識好多的名人,都不刻意。這張照片的故事交代得太精彩了,又很完整,胡風、夫人、兒子、來客。我特別喜歡。

朱:他很多抓拍的照片,不僅因為技術,他是帶一些情緒沖動的,那一瞬間他有情緒反應。

周:我父親出門刻意帶相機,年復一年,直到他去年生病住醫(yī)院前。他走到哪都帶著相機,他總覺得會有值得記錄的東西。而且?guī)鄼C進入現(xiàn)場,都把鏡頭蓋打開。他在外面照相機往脖子上一掛,鏡頭蓋打開,走到哪里覺得好就拍了,這是他的習慣。

朱:他有沒有提過歷史上他比較欣賞的攝影家?

周:他崇尚的就是國外影像的自然,真實的抓拍,不做作,不刻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