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助點點頭。
“莊助送我,我這么聽說的?!?/p>
她好像反復思量過莊助是否真的送她,所以才這么問吧。
莊助說:“我送您。”
“什么時候?”
問這句話的時候,她的表情才顯得高興起來。
“至于什么時候,現(xiàn)在還……”
莊助遲疑了一下,可能她沒有理解是什么意思吧,仍然一味高興。
助想,不如趁這個機會先學學女真話吧,于是就先從名字問起。一問,她馬上就聽懂了。
“我叫艾比婭?!?/p>
就在說出自己名字的那一瞬間,她的表情又變得像兩歲的小鹿一樣,動作也敏捷起來,拿起空茶碗使勁用中指彈起碗邊。
“聲音?”
莊助問,是聲音的意思嗎?她搖了搖頭,拿起旁邊的火筷。那是盔甲,師明珍鍛造的火筷子,又細又長。她抓著兩根火筷子頭,提起來輕輕蘸擊了一下,于是清脆的響聲響了好長一會兒。
“響聲。”
她好像不懂“響聲”這個日語詞,反復大聲念了好幾遍,哪里還談得上什么飲茶之靜寂。
“小姐?!?/p>
侍女勸誡了一句。
艾比婭詼諧地朝莊助使了個眼神,又回到了表情呆板的小姐模樣。這似乎是一個信號,侍女眼睛沖著莊助說“不早了”。莊助不得不得聲“告辭了”,而手腳卻像在夢里一樣粘在那里。莊助覺得艾比婭是個好女人。
下了坡道,峰丹后的仆從在那里等他。這一天,莊助像個沒頭腦的水頭人。他被領到峰府,然后進入客廳,正好福良彌左衛(wèi)門在座。
峰丹后在上席,一看到莊助自末席進來,就朝走廊拍了拍手。不一會兒端來了酒肴。
后家的酒具有平戶風格,件件都是明朝瓷器。自古以來,日本國餐具全都是漆器,江戶和京都現(xiàn)在還在使用這種傳統(tǒng)漆器,而這里用的是國青花瓷酒盅和質地堅硬、叫做“豬口”的薄瓷酒盅。順便說一下,“豬口”這個發(fā)音奇妙的詞,大概是明船上福建人的方言,傳到平戶一帶,普及到了民間。
“莊助。”
峰丹后說著從多寶格上取下書箱,打開蓋子給莊助看。里面裝滿了郁金香的小口袋。
“這是沙金?!?/p>
峰丹后說,連箱子一塊拿去吧。
“主人能給你的只有這沙金。不能給你派人,而且臣下們誰也不知道去韃靼的水路,也沒有船。大張旗鼓地備船會傳到其他大名那里,甚至會引起幕府方面不必要的懷疑。莊助,我再說一遍,只能給你這些?!?/p>
說著,他抬起敦敦實實的右手放在書箱上。
“如果到了朝鮮,”莊助說,“就沿著朝鮮各道一個勁地朝北走。朝鮮國的盡頭有高山或大河,翻過高山、涉過大河,遼闊的大地就會展現(xiàn)在眼前,那兒就是奧蘭凱?!?/p>
平戶人不怕大海。
莊助常聽老人們講乘坐獨木舟到朝鮮的故事。獨木舟比木板拼起來的大型船只更耐風浪。就是翻了船,在風浪里正過來還能前進。莊助少年時聽好多大人說過,人們不用獨木舟,而是乘四挺櫓大小的小船,上邊也掛著八幡菩薩旗遠渡東中國海,一直到大明國長江口。
宗陽公說莊助“有古倭遺風”,“古倭”就是那個樣子。
莊助說自己大體上知道到朝鮮的水路,把一個叫“沖島”的小島作為最初的目標,那個小島其實說不上是巖礁,也算不上小島,像頂黑漆帽似的突出在海面上。隨后渡過對馬,在對馬北端暫且住下來,看好風向開船就行了。
“這可不行??!”峰丹后說,“要是可以這樣,何必這么大傷腦筋?!?/p>
“不行嗎?”
“嗨!”峰丹后悲哀地嘆了口氣說,“不要路過朝鮮,也別進入它的海域或踏上它的國土。壬辰之亂那年,安息在京都阿彌陀峰的那個豐臣秀吉不知天高地厚,妄想進攻大明國,為此攻入了朝鮮國。我們松浦家的人也率領水軍前往,進而登上陸地,占領沿海。這次無名之師所造成的災難,在朝鮮國最為嚴重,明朝國庫耗盡,我國也搞得人民疲憊,諸侯力衰,親近豐臣家的諸侯極少,于是江戶的那個主公成了天下之主,東照君家康首先與鄰邦修好?!?/p>
峰丹后說:“那以后,嚴重傷害了朝鮮國的感情,他們對倭國充滿惡和不信任。朝鮮沒有一個人把日本人當人看,稱之為倭奴,連文書里都使用這個稱呼?!?/p>
江戶幕府把對朝鮮的外交全部委托給了對馬的大名宗氏。宗氏本來就反對秀吉攻打朝鮮,在那場戰(zhàn)役中,在當地與其說是戰(zhàn)斗,不如說是為找到停戰(zhàn)修好的方法而苦惱,并且敷衍搪塞,為此被朝鮮國和大明國的派遣軍藐視,也受到加藤正清等一心想建立武功的諸將猜疑。到了德川之世,其煞費苦心的立場反而得到賞識,并受命成為與朝鮮修好的代理人,但對馬宗氏的苦心似乎依然存在……峰丹后還說:“知道富山(釜山)浦嗎?”
莊助只知道這個地名,從對馬駕船去朝鮮都要進入富山浦。
“那里有倭館?!?/p>
朝鮮人不叫日本館,故意叫倭館,以鄙視他們。既然“倭”是人字那就近似于人,但不是人。人必須具有“華”這個字所代表的文明。奄以儒教建立社會。士大夫以朱子學執(zhí)政修身,朝野都喜歡議論事情的是與非,上以大明為華,加以重視并遵從,對己則認為朝鮮國土雖小但是文所以以小華自重。因此,在朝鮮國,無論士大夫、讀書人還是黎民百姓都是人。倭這個字的語感和“畜生”稍有不同。不叫日本館而叫倭館,就是這個原因。
牽強地說,倭館或許相當于后世的公使館。守候在那里的僅僅是對藩的家臣,可以說那只是對馬藩的駐外公館。那里的對馬倭簡直就是以館為牢,依據朝鮮國法,完全不準與朝鮮人民接觸,也不準外出,甚至無論有什么公事都不準上漢城。理由好像是倭人歹心重,善于奸謀詭計,若讓其窺見小華之山河,必將再起欲心,從事起國家禁止的走私貿易,最終肯定舉兵奪取朝鮮江山。
室町時代,對馬藩是對馬倭寇的根據地,過去的高麗朝對此感到很棘手。及至李氏朝鮮,開始采取懷柔政策,國王每年賜給對馬宗氏首領糧米 二百石,而且建立了官方貿易制。為下賜糧米,授予宗氏首領及其屬下家臣以朝鮮官職,對馬藩主身為江戶幕府的大名,又從朝鮮國王那里得到官職官糧可以是一仆二主的狀態(tài)。
峰丹后說:“對馬宗氏的做法近乎鋌而走險啊?!?/p>
他們一手承辦幕府的對朝外交,又尊崇朝鮮國王,唯恐發(fā)生有違朝鮮官府命令的事。如果莊助渡海去處于鎖國狀態(tài)的朝鮮,到了對馬會被宗氏阻止。及時能渡過去,倭人身份一旦在朝鮮暴露,也會被毫不留情地抓起來,朝鮮管理會向倭館提出強烈抗議,強行處置。倭館的對馬藩士肯定會報告江戶幕府,希望借幕府之手嚴厲制裁平戶藩。莊助如果暴露,會對如履薄冰的對馬藩對朝鮮外交造成重大損失。
峰丹后說:“所以,千萬不要經過朝鮮?!?/p>
莊助反問道:“也不觀測朝鮮海岸的山巒?”
當時,日本國的很多船只一邊看著陸地,一邊像海邊的小魚那樣貼著海岸航行。人們把這作為航海術語,叫做“觀山”。在四面八方都是海水和天空的大洋上,靠指南針航海的,只有向長江流域的寧波駛去的船只。
“峰丹后說:“對。不要看朝鮮的山。船要靠近大明國那邊,看那里的山就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