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叛的自我塑造模式里,我們就像那些憤世嫉俗的孩子,沒有意識到,正是由于我們拼命抗?fàn)?,不想變得和母親一樣,反而束縛了自己。這讓我們在每一個決定中都可以看到母親的影子。女兒們就像那些叛逆的年輕孩子,沒有意識到與母親之間的牽絆常常讓她們作出糟糕的選擇,害苦了自己。
霍普?愛德曼在《沒有母親的女兒》這本書里也強調(diào)了這一點。她引述了曾遇到的一個案例,當(dāng)事人的母親總是讓她用消極的目光審視自己。這位治療專家說:“我擔(dān)心的是,她太專注于不要變成母親那樣,最后反而做不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p>
在這個問題上,治療專家羅伯特?卡倫在他《學(xué)會關(guān)心》(Becoming Attached )一書中指出,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很多他治療過的女性表面上看起來跟母親關(guān)系非常緊張,實際上完全是按照母親在塑造自我。“其結(jié)果是,很多這樣的女性都覺得自己注定會重蹈覆轍,母親生命中最黑暗的事情也會降臨到她們頭上,比如對男人、對命運的厭惡,等等。”
所以,不論會造成何種影響,如果童年時期我們的母親因為審視角度不對造成了自我形象的扭曲,女兒也就很有可能繼承這種扭曲的形象。究其原因,在嬰兒時期,母親掌握著我們的生殺大權(quán),而我們需要不停地調(diào)整自己的想法去迎合母親。西方文化中的嘉年華之鏡效應(yīng)也會進一步強化個人自我形象的扭曲,這種影響也反映在母親身上。
文化對女性自我形象的影響
最近我和一位30歲出頭的女性朋友談起這本書,她立刻問:“你要講的是如今這個社會,比起我65歲的老母親當(dāng)年所處的時代是多么不一樣,是吧?”我承認,這個世界對于女人來說的確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如今的女性比她們的母親擁有更多的機會。她說的正是我這本書想要強調(diào)的一點,那就是,盡管女性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女性的自我形象在整體上卻并沒有得到可觀的提升。雖然女權(quán)運動取得了很大成就,母親和女兒們?nèi)匀幻媾R著相似的問題,這個問題長久以來都困擾著我們:社會文化規(guī)定了理想的女性形象,一旦偏離,我們就忍不住責(zé)備自己。
文化中的理想女性表現(xiàn)
很多女性都會擔(dān)心,要是她們表現(xiàn)得太過積極就會影響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形象。比如,全力以赴去爭取一份工作,在陽臺上靜靜地享受一會兒閱讀的樂趣,興致盎然地美餐一頓,明確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等等。在《女性飲食問題:社會環(huán)境及文化內(nèi)化》(Women's Eating Problems: Social Context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Culture )一書中,蘇珊?格特維爾指出了導(dǎo)致女性飲食問題的一個潛在因素:母親們接收了社會給予她們的信號,那就是“女人的責(zé)任在于滿足他人的需求,而沒有享受情感呵護與特權(quán)的權(quán)利”,這就導(dǎo)致“無法實現(xiàn)的渴望與積郁的怒氣……成了女人日常體驗的一部分”。所以,母親撫養(yǎng)女兒的同時,也在她們幼小的腦海里灌輸了這么矛盾混亂的觀念:女孩子們在家里可以享受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一旦踏上社會,這種情感需求就不能外露得太明顯。小女兒們照著媽媽塑造自我,自然也就形成了與媽媽相似的自我形象,覺得表現(xiàn)出自己的需求、渴望就不是好女人。
文化認定的理想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