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少年新生活(6)

周氏三兄弟 作者:黃喬生


畫師完成了工作,畫的是一棵樹底下有一塊圓扁的大石頭,前面站著一個小孩,留著三仙發(fā),穿藕色斜領的衣服,手里拈著一朵蘭花。但看那臉,卻不像一個五六歲孩子的臉。

但母親很滿意,讓老二拿去裝裱,掛在自己的臥房里。后來移家北京,也隨身帶著。至今仍掛在西三條故居的堂屋。

壽壽因四弟的死十分悲痛,寫了多首詩悼念。如《讀〈華陀傳〉有感》說:“聞君手有回生術,手足斷時可能續(xù)?聞君橐有起死丹,兄弟無者可復還?”后來又為四弟作傳,名《逍遙處士小傳》,這是他留存下來的最早的作品。

接觸新思想

礦路學堂的課程有國文、算學、測量、地質(zhì)、冶金、機械制圖等,外文是德文和日文兩種任選,魯迅選了德文。

這里的課程安排并不緊張,上下午各兩節(jié),到了下午五點鐘就沒事了,學生可以出去逛逛。魯迅有時去逛書店,或者到南門的貴人坊吃干絲(干絲是南京人的一種小吃,用豆腐絲、麻油等制成)。但他一般是留在學校讀書。

他的國文底子很好,每逢星期六,學校要加上作文課或算學課,作文前三名可得獎,獎金稱為“膏火費”。每次作文,魯迅總會得到一兩十五串錢的獎金。

學堂還有一種獎勵辦法,就是國文作文優(yōu)秀者,第一名賞三等銀牌一個,四個三等銀牌可以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可以換一個三等金牌,同學中只有魯迅曾換回過金牌。

他的國文應該說得力于他小時候受的系統(tǒng)訓練。他的記憶力很強,每次考試,他總是很早就交卷,而成績卻名列前茅,同學們都很佩服他。

當然,和別的學校一樣,礦路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法也很死板。因為當時學校剛開辦,教材缺乏,只有老師手里有,同學們只好在課堂上抄講義,所以上課很沒有意思。

抄書,魯迅是不怕的。這門手藝,他在小時候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但不管怎么說,魯迅在這里受到新式的學科訓練,接觸了以前從沒有接觸過的學問,大大地開闊了眼界。至于他的進步,主要是靠自學。因為時間充裕,他可以隨便看書。

地質(zhì)學課本用的是英國賴耶爾著的《地質(zhì)學綱要》,當時中文本譯作《地學淺說》。書中有很多圖表,需要細心地描繪,抄起來很費力。它幫助魯迅獲得不少古生物學知識,對于理解進化論也很有益處。

開礦學用的課本是美國代那撰寫的《金石識別》,魯迅工工整整抄了六冊。他在學習中常常結合中國礦產(chǎn)實際寫一些心得和注釋。即如有些礦物的譯名,如果讀課本簡直是不知所云,因為中文譯本是按一個美國人瑪高溫的口譯寫出來的,大多數(shù)用的是英文譯音。例如“開克可兒”和“別溪可兒”,魯迅在旁邊注明:“俗稱大黃石煤,小黃石煤,即此二種。”再如枯塊煤(又名焦煤即焦炭)的煉法,課本上只介紹了西方的辦法,魯迅注上了中國的煉法:“中國法就地挖坑,先用柴草燃火,于中將煤鋪上,四面各留一進風洞,俟煤燃后用足踏實,迨全燃至頂,以土蓋之?!睆恼n本上還可以看到,魯迅還細心地改正了一些錯誤。

這種科學訓練為他以后思想方法的養(yǎng)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就利用自己的地質(zhì)學知識,撰寫了《中國地質(zhì)略論》,而且還編纂《中國礦產(chǎn)志》,將中國礦產(chǎn)的分布情況圖示出來。書出版后,很受好評,被國內(nèi)有關部門定為參考書。

課外的讀物主要是當時出版的翻譯作品和新發(fā)行的報刊。其中一本講解達爾文進化論的著作《天演論》,著者是英國的赫胥黎。

當時的翻譯家們并不追求忠實于原文,這本書的翻譯者嚴復(字幾道)就說自己采用的是“達旨”的辦法,往往就書中意思大加發(fā)揮,摻雜些自己的評論。嚴復特別強調(diào)達爾文進化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于自強保種之事,反復三致意焉”。他的目的就是要促使那些頑固反對改革的人們猛醒,告訴他們,如果不跟上世界潮流,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