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如此場景,一位1944年出生的陳姓老師對顧雛軍說:“小顧啊,你不要用這種口氣跟老王說話!”
顧雛軍臉霎時就紅了,大約過了二三十秒,他開始反擊:“小陳,你沒資格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你不配!”而陳姓老師比顧雛軍大15歲。
此外,顧雛軍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也讓周圍人感覺有些異樣。他的本科同學王武林說,從天津大學回來后,顧雛軍不知從哪里學來了一套推銷自己的方法,很能介紹自己的成果。比如,兩人一起到南京申請科研課題時,他就請王說自己是留德回來的博士,說這樣更便于辦成事。作為好朋友,王也不好說什么。
或許,直到那時,顧雛軍腦子里依然被科研的狂想所占據(jù),他常??磿吹缴钜谷狞c鐘。遺憾的是,人際關系的緊張讓他苦悶……(《南方人物周刊》)
從1977年到1988年,顧雛軍在兩所大學里學習、研究、教書共11年。顧雛軍十年寒窗最大的收獲是提出了顧氏熱力循環(huán)理論和根據(jù)這個理論發(fā)明的顧氏制冷劑。
也許是性格使然,命里注定顧雛軍將終生與爭議相伴。而第一個爭議就是有關他的顧氏循環(huán)理論和顧氏制冷劑。
顧雛軍是在天津大學留校時搞出了這個顧氏循環(huán)理論,那時叫“G循環(huán)理論”,但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他的導師的認同。當時顧雛軍27歲。1988年,已經離開了天津大學的顧雛軍發(fā)表了他的論文。
顧雛軍與人合作的論文發(fā)表在英美合辦的《能源》雜志上,論文的題目是《一個新型熱力循環(huán)的研究》。不久,這個據(jù)說是突破了傳統(tǒng)的卡諾循環(huán)理論的新循環(huán)理論被命名為“顧氏循環(huán)理論”,也稱“顧氏熱力循環(huán)”。
當《證券市場周刊》記者問顧雛軍“顧氏熱力循環(huán)”是否命名時,顧雛軍回答:“大家都知道毛瑟槍要捅半天才能打一顆子彈,但毛瑟槍就是毛瑟槍,你不能說毛瑟槍是別的槍?!櫴蠠崃ρh(huán)’不存在命名問題,只存在效率高不高的問題。比如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界可以討論相對論的對與錯,但不能說這個東西不是愛因斯坦研究的。你可以說‘顧氏熱力循環(huán)’錯了,但不能說‘顧氏熱力循環(huán)’不是我的。就好像我兒子跟我姓一個姓一樣,這還是一個問題嗎?”
1989年1月6日,《光明日報》等報紙同時刊發(fā)文章《顧雛軍發(fā)明“顧氏熱力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顧雛軍推出熱力循環(huán)節(jié)能技術》。其中一篇文章說:“我國中軟能源工程公司30歲的高級工程師顧雛軍經過3年努力,最先向冰箱、空調工業(yè)推出了能理想解決上述問題的新技術——顧氏熱力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中國科學家來命名熱力循環(huán),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薄袄碚撋弦嗫勺C明‘顧氏循環(huán)’是現(xiàn)在所有制冷、空調、熱泵及熱流體循環(huán)中最佳的熱力循環(huán)。”
其后有關顧雛軍發(fā)明顧氏循環(huán)理論的文章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上相繼出現(xiàn)。這是顧雛軍生平第一次出名,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媒體的力量。
此時顧雛軍正好30歲,而他頭上已經有了一頂“青年發(fā)明家”的桂冠。
當時的顧雛軍已經移師北京,掛靠在中軟公司下創(chuàng)業(yè)。1989年1月5日中軟公司牽頭召開了一次新聞發(fā)布會,會上向新聞界透露了顧氏循環(huán)理論,這是引發(fā)媒體集中報道顧雛軍的原因之一。顧雛軍的導師呂燦仁說,當年,國家鼓勵青年科技專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這也是媒體如此大規(guī)模關注顧雛軍的背景。
顧雛軍對自己發(fā)現(xiàn)的理論和發(fā)明的制冷劑一向非常自信。他這樣評價自己:“我在熱力工程界有三個成就,一個是‘顧氏熱力循環(huán)’;一個是溫度、比容和壓力新的狀態(tài)方程;還有一個是結構熱力學。全世界也就那么100多個狀態(tài)方程,但好的方程也就五六個。我相信我的狀態(tài)方程精度很高,在熱力學里有一定的地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我也很看重我的這些成果。在科學界,‘顧氏熱力循環(huán)’還有很多反對的意見。反對畢竟意味著重視,而另外兩個成果連反對的人都沒有,大家都不認。但我相信,我在后兩方面的成就遠比頭一個大得多,很遺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這樣認為?!?/p>
“我始終認為,我的制冷劑不能僅僅只用一流的來評價,而是第一流的。我在科研領域很自信,而經商的本領很一般、很平庸。我覺得我當科學家,要比我當老板要稱職得多。我在熱力工程理論界的地位,遠比我現(xiàn)在擔任的科龍董事局主席要重要?!?/p>
然而,顧雛軍的循環(huán)理論和制冷劑在國內學術界和制冷界的命運卻十分悲慘。顧氏循環(huán)理論一出來就遭到了學術界抵制,對這個理論的批判竟然首先來自他的導師和師兄。
媒體公開報道顧氏循環(huán)理論后,天津大學的呂燦仁和馬一太以及其他幾個老師商量后,覺得有必要進行澄清。于是,他們在小范圍內召開了一次討論會,一致認定:顧氏循環(huán)不成立,顧雛軍是在“嘩眾取寵、糊弄外行”。
顧雛軍的師兄馬一太在1989年第2期的《制冷技術》上發(fā)表了題為《“顧氏循環(huán)”考證和質疑》的文章。而在1989年第3期的《制冷學報》上,馬一太、嚴晉躍、呂燦仁3人更是聯(lián)合發(fā)表了《勞倫茲循環(huán)與“顧氏循環(huán)”》的文章。文章指出:我們認為“顧氏循環(huán)”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在技術上無獨到之處,實驗印證也不符合對比實驗要求。
在此期間對顧雛軍打擊最大的是他的研究生導師呂燦仁的一句話:“顧氏循環(huán)是騙人的!”而人們普遍認為導師應該是最了解他的學生的。
從此,國內學術界和制冷界對顧氏循環(huán)的批判一直沒有中斷。
1992年9月,國家科委有關部門在北京召開了關于“顧氏循環(huán)”技術推廣的可行性論證會議,會上大部分學者認為“顧氏循環(huán)”只是“勞倫茲循環(huán)”的重述,并無新意。全國制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曹德勝說:“顧氏循環(huán)理論”的說法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已被否定,顧稱這一理論曾列入中學教科書的說法是子虛烏有。熱力學界只有勞倫茲理論,這些內容只有在大學才可能學到。他還說,如果“顧氏理論”能夠成立,則意味著熱力學理論將被改寫,那是要得諾貝爾獎的,但至今諾貝爾獎也與顧先生無緣。
此時的顧雛軍已遠在英國。
1994年8月13日,《上海科技報》發(fā)表了記者朱克華的文章:《一個神話的破滅——顧氏循環(huán)的前前后后》。隨后該報又舉行了“清除偽劣科技‘顧氏循環(huán)’座談會”,對顧雛軍及其所謂發(fā)明進行了持續(xù)批判。這一舉動激怒了顧雛軍,他因此提出了“侵害名譽權”的指控。
從此,顧雛軍淡出國內學術界。
國內學術界對于顧氏循環(huán)理論的質疑和批判持續(xù)了7年之久,而對顧雛軍根據(jù)該理論發(fā)明的格林柯爾制冷劑的質疑更是長達10年之久。
顧雛軍說:“1996年以前我的人生幾乎就是在跟世界斗氣,在我學制冷專業(yè)的第一天,老師就告訴我,熱力學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效率。我始終認為我發(fā)明的制冷劑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冷劑,因為它是最有效的制冷劑。但國內同行對此卻并不認同。而在國外,投資者也總是懷疑我說的只是個故事。直到1996年春天,杜邦公司市場部主任公開表態(tài):‘除了格林柯爾制冷劑是節(jié)能產品外,我不相信任何制冷劑是節(jié)能的。’由此有關我發(fā)明的制冷劑產品地位的爭論有了最后的結局。”
“1989年到1996年,我生活的意義就是證明我的制冷劑是最好的制冷劑?!?/p>
但是顧雛軍的話和杜邦公司的表態(tài)并沒能說服國內制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