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經歷過兩次“外交革命”。
第一次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交理念和實踐出現(xiàn)巨大轉變,由“文革”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驅動轉變?yōu)閲依骝寗?,國際形勢的定位也從“戰(zhàn)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fā)展”。中國外交從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開始真正地為國家利益服務。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戰(zhàn)略意義的轉變和“外交革命”。
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由被動外交向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機制的外交轉變。這是外交方式的轉變,具有深遠意義,也被普遍稱為“新外交”。中國在1971年恢復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后,一直對參與多邊機制和維和行動諱莫如深,隨著中國自身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上升以及中國利益的全球化,中國逐步認識到多邊機制的重要作用,中國外交開始自信地走向世界,參與國際多邊機制規(guī)則的制定。這個時期的標志就是提名香港前衛(wèi)生署長陳馮富珍參選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她的當選是中國人首次在重要國際組織擔任領導職務,表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不再沉默,而是要積極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為自己的國家利益服務。
所以,中國外交調整的最大變化就是“新外交”的出現(xiàn)。{23}這表現(xiàn)在:中國致力于塑造和維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不急于行動,而是深思熟慮后再作決策;倡導和堅持多邊主義,更加積極地參與多邊合作;經濟優(yōu)先,在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時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強調周邊關系、也重視大國關系、與發(fā)展中國家關系及多邊外交,“以鄰為伴,與鄰為善”成為中國處理與鄰國關系的準則;將“以人為本”引入中國外交,隨著中國公民越來越多地走向海外,近年來中國公民個人利益在海外受損的情況增多,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外交開始向領事事務傾斜,把更多的外交資源放到公民個人利益的保護上。
中國在外交實踐中也表現(xiàn)出三個新特點:首先是自信,中國從領導人到老百姓都更加自信;其次是能力,中國官員都經歷了長期學習過程,多數官員在海外學習或培訓過,能夠以西方的方式應對西方的游戲;再次是示范效應,將其他地區(qū)發(fā)展模式的經驗拿來供中國學習借鑒。中國因素在國際事務中進一步凸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中國的力量,包括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增強;第二是中國的模式力量開始具有影響力;第三是中國的具體外交成就。這也帶來了兩方面的政治后果,一是其他大國對中國的防范心理增強,二是“中國責任論”的呼聲高漲。
中國“新外交”由五大部分組成:周邊外交、大國外交、第三世界外交、多邊外交和新興的“軟實力外交”。中國外交指導方針從以往的大國外交優(yōu)先轉向“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呈現(xiàn)“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總體格局。以2005年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將在2010年前在全球建成100 所孔子學院為標志,“軟實力”外交正式登上中國外交舞臺,成為中國外交的獨立組成部分。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2月26日發(fā)表的署名文章中強調,應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溫總理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精華,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師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倫理思想,等等。我們要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包括巡演巡展、漢語教學、學術交流和互辦文化年等,進一步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影響力?!?/p>
“善于運用靈活多樣的對外宣傳和交往方式,盡量使用國際社會聽得懂、易理解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交流,增強宣傳的有效性,努力引導各方面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的發(fā)展和國際作用,營造友善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眥24}十七大報告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將“軟實力”建設作為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爱斀駮r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5}應當在新形勢下,推進中國的文化外交戰(zhàn)略、公眾外交政策、突出中國的“軟實力”建設,在和諧世界語境背景下促進中國外交的更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