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統(tǒng)(二)

蔣維喬、黃懺華談佛 作者:蔣維喬


佛教得以三字概之,曰戒、定、慧。羅什空宗,與《十誦律》并傳中土,羅什在西域,已學《十誦》;非因來中華從事翻譯,始與《十誦》發(fā)生關系也。事屬偶然;覺賢則譯有《僧祇律》;二派所傳,在戒律上自生派別。雖《僧祇律》之傳播,不如《十誦律》之廣;然迄至南北朝中葉,傳播中土者,以此二律為主;而《十誦律》則流行南北,壓倒諸律。先是羅什學《十誦》于卑摩羅叉,卑摩羅叉之來華也,在羅什后;卑摩羅叉既到長安,更游歷南方荊州各地,專事弘宣《十誦》;《十誦》傳播若斯之盛者,卑摩羅叉一人之力也?;蛑^翻譯《十誦》,與慧遠有關;故以廬山勢力,傳《十誦》于南方;其說亦有理由。慧猷或作曇猷在江陵辛寺,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僧業(yè)從羅什學《十誦》;姚秦之末,關中擾亂;僧業(yè)乃返吳,傳布《十誦》;慧觀,亦其流亞也;余如慧詢、羅什弟子。僧璩、僧業(yè)弟子。僧隱等輩,《十誦》律匠,繼續(xù)出世。當是時,《十誦》《僧祇》二律外,《四分律》、《五分律》,雖已譯出;終不敵《十誦》之盛;如道儼所著之《決正四部毗尼論》,意欲融會四部,迄未廣行;即其例也。齊梁之際,撰著《出三藏記》、《弘明集》、《釋迦譜》之僧祐律師,實乃《十誦》名匠。慧皎所撰《高僧傳論》,則曰:“雖復諸部皆傳,而《十誦》一本,最盛東國;以昔卑摩羅叉律師,本西土元匠;來入關中,及往荊陜,皆宣通《十誦》,盛見崇錄;曇猷親承音旨,僧業(yè)繼踵,弘化其間,璩、儼、隱、營等,并祖述猷業(yè),列奇宋代?!彼歌?、儼、隱、營,不僅就《十誦》而言;乃就傳律者而廣言之,蓋道儼立四部融會說,營(即道營)乃《僧祇律》學者;二人固不以《十誦律》擅名也。道宣所撰《續(xù)高僧傳論》,則曰:“自律藏久分,初通東夏,則薩婆多《十誦》一本,最廣弘持;實由青目律師,敷揚晉世,廬山慧遠,贊擊成宗?!贝松w述《十誦》盛行之所由來也。青目律師,即卑摩羅又。

《僧衹律》之傳播,雖不如《十誦律》之廣,但南北朝中葉,《四分律》漸行于北方,《僧祇律》專行于關中。自洪遵律師入關中,大唱《四分律》,《僧祇律》勢力漸微;降及唐世,《四分律》遂壓倒其他諸律矣。蓋《四分律》,乃佛陀耶舍在長安所譯,其時其地,俱與《十誦律》同,佛陀耶舍后返罽賓,繼承宣布者無人,致《四分律》久不行于世。然古來相傳講敷學習,乃至受戒羯磨,皆以《四分律》作法為之;后之學者,謂《四分律》緣深于中國者,其此之謂歟?或云《四分律》之昌大,端賴慧光僧統(tǒng)之力;慧光屬覺賢華嚴教系;所謂覺賢系統(tǒng),與羅什系統(tǒng)之戒律,猶如《四分律》與《十誦律》,立于相對地位;此則近于附會也。

慧光,北魏末葉人也;弟子眾多,以道云、道暉為最著。道云著《四分疏》九卷,專務弘律;道暉約之為七卷。名僧如曇隱、洪理、慧遠皆出其門。其從道云、道暉學律者,洪遵也;當關中專行《僧祇律》之際,洪遵獨說《四分律》;《續(xù)高僧傳》評為“開導《四分》,一人而已;迄至于今,《僧祇》絕唱”;其推崇可謂至矣。道云之下有道洪,道洪之下有智首。智首著《五部區(qū)分鈔》二十一卷,為《四分律》筑一大基礎。《續(xù)高僧傳》有曰:“自律部東闡,六百許年;傳度歸戒,多迷體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見紛其交雜,海內受戒,并誦法正之文;至于行護,隨相多委師資相襲;緩急任其去取,輕重互而裁斷;首乃銜慨披括,往往發(fā)蒙;商略古今,具陳人世;著《五部區(qū)分鈔》二十一卷;所謂高墉崇映,天網遐張;再敞殊文,統(tǒng)疏異術;群律見翻四百余卷;因循講解,由來一亂;今并括其同異,定其廢立?!蔽闹蟹ㄕ?,指曇無德所譯之《四分律)而言。觀此,足知本書之價值矣?!端姆致伞芳热羲?,慧光以后,遂與華嚴系統(tǒng)并興,而漸盛于北方矣。

次述禪定之概要:禪定語義甚廣,自數(shù)息觀以至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之類悉謂之禪定。古稱安世高長于禪,道安繼之,最推崇世高;此禪即指此類之禪,稱曰禪數(shù)之學。今據(jù)《經錄》所載已譯之禪數(shù)經典,列之于下:(經名旁加◎者,藏中現(xiàn)存之記號;加△者,恐有重譯之記號。經名下括弧內數(shù)字,為所譯次數(shù)。)《大安般守意經》二卷后漢 安世高譯安般系音譯,梵語阿那波那,即數(shù)息觀。此經吳康僧會注釋之;今藏中現(xiàn)存之本有此注;惟本文與注,混雜難辨,未易得其真意??瞪畷ⅰ栋舶恪沸蛭脑疲骸皶娔详栱n林、穎川文業(yè)、會稽陳慧,此三賢者,余從之請問,規(guī)同矩合,義無乖異;陳慧注義,余助斟酌;非師所傳,不敢自由也?!?/p>

《禪行法想經》一卷后漢 安世高譯《大十二門經》一卷后漢 安世高譯《小十二門經》一卷后漢 安世高譯《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后漢 安世高譯《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后漢 安世高譯《禪法經》一卷后漢 安世高譯《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一)后漢 安世高譯《思惟要略經》一卷(一名《思惟經》)(一)后漢 安世高譯《禪經》二卷(一)后漢 安世高譯《禪經》一卷(二)后漢 支婁迦讖詳《禪要呵欲經》一卷 后漢 失譯《阿蘭若習禪法經》一卷(一)后漢 失譯《修行方便經》二卷(一名《修行方便禪經》)吳 支謙譯《禪秘要經》四卷(一)吳 支謙譯《坐禪經》一卷(三)吳 康僧會譯《安般行道經》一卷吳 失譯《內禪波羅密經》一卷吳 失譯《禪數(shù)經》一卷吳 失譯《禪行斂意經》一卷吳 失譯《法觀經》一卷西晉 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七卷(一名《榆遮伽復彌經》) 西晉 竺法護譯《治禪法經》一卷東晉 竺曇無蘭譯《達摩多羅禪經》二卷(一名《修行方便禪經》,亦稱《不凈觀經》,或《修行道地經》)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內身觀章句經》一卷 東晉 失譯《禪秘要法經》三卷(又名《禪秘要經》。)(二) 姚秦 羅什譯《坐禪三昧經》二卷(一名《阿蘭若習禪法經》,后改名《坐禪三昧經》,又名《菩薩坐禪法經》、《禪經》、《禪法要》。)(二)姚秦 羅什譯禪法要解二卷(一名《禪要經》)(一)姚秦 羅什譯《思惟略要法》一卷(二)姚秦 羅什譯《禪要經》一卷(二)姚秦 失譯《冶禪病秘要法》二卷(一名《禪要秘密治病經》)后涼 沮渠京聲譯《禪法要解》二卷(三)后涼 沮渠京聲譯《禪秘要經》三卷(一名《禪法要》。)(二)劉宋 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撰》)(二)劉宋 曇摩蜜多譯《阿蘭若習禪經》二卷(三)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治禪鬼魅不安經》一卷劉宋 失譯《六禪經》一卷劉宋 失譯《禪行法經》一卷劉宋 失譯《修禪定經》一卷陳 真諦譯以上所列書目乃援據(jù)《經錄》者,是否有誤?殊難明確。但劉宋以前所譯《禪經》,名目繁多,于此可見矣。

前所列諸典中:今更就其現(xiàn)存者為之分類,如《大安般》、《禪行法想》、《三十七品》、《內身觀》、《治禪病法》,此五部,可屬于小乘;如《呵欲》、《法觀》、《達摩多羅》、《禪秘要法》、《坐禪三昧》、《禪法要解》、《思惟略要法》、《五門禪》,此八部,可屬于大乘。但此種區(qū)別,不得謂之嚴密;蓋我國譯經初期,決不在此諸典之中,立大乘、小乘之區(qū)別也。向來之分類者,以《禪秘要法經》(羅什譯)屬于小乘,未免大誤。本經第十一《白骨流光觀》下有言曰:“佛說諸法,無來無去;一切性相,皆亦空寂,諸佛如來,是解脫身;解脫身者,則是真如;真如法中,無見無得?!奔毼镀溲?,其理自見。

按上列禪經屬于小乘者,乃安世高所譯;卷冊極少,或說明三十七品,或述五停心、四念處諸觀;俱排列數(shù)字,故稱為禪數(shù)之學;至于《達摩多羅禪經》、《坐禪三昧經》,屬于大乘;故稱為菩薩禪。《達摩多羅禪經》,向來稱為菩薩禪,但事實內容,均不類大乘。其說大乘禪觀者,以《思惟略要法》最易明了;此書謂初入禪解法空者,應先修諸觀。試舉其例于次:“佛在恒水邊坐禪。有一多聞比丘,自怪無所得,而問于佛。佛言:‘取恒河水中小石,以君遲水凈洗。’比丘如教。佛問:‘恒河水多?君遲水多?’答:‘不可為喻也?!鹧裕骸灰灾赶?,雖多無用也。行者當勤精進,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離法也。’”此即言多聞無益,當先修觀以除心垢;否則不能離于迷惑。

四無量觀法。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即以愛念一切眾生視為平等而救濟之,為其觀法;于親,于怨,于非親非怨兩種人,毫無間隔;于一切眾生,忍辱不瞋,謂之眾生忍;進而得法忍;法忍云者,所謂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相是也;能信受是法忍,則謂之無生忍。四無量心中之慈悲喜舍四心:慈心者,與眾生以樂之心也;悲心者,拔眾生之苦之心也;喜心者,見眾生之離苦得樂,相與共喜之同情心也;舍心者,于一切眾生,無愛憎之分別,一視同仁,達于同體之謂也。

不凈觀法。貪欲、瞋恚、愚癡三者,迷之根本也;欲斷貪欲,則觀我身不凈可厭;貪欲既去,則瞋恚愚癡,自隨之而去;例如破竹,初節(jié)最難。

白骨觀法。白骨觀者,除去吾身皮血筋肉,而觀骨骨相拄成一骨人;既見骨人;當觀骨人之中,其心生滅相續(xù),如線穿珠。復觀外人之身,一切如是。此觀可入初禪。

觀佛三昧法。此即念佛觀之初步;蓋眾生罪惡,自過去世以來,積罪重重;初入禪定,若有困難時,則誠心念佛,當為佛所護念,心自不亂。所謂:“令無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禪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為王所念,怨家債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諸余惡法,不來攪亂。”即此意也。其觀佛法,先就佛像自頂至足、自足至頂觀之;終至閉目開目,常了然如見像在眼前而修行之。

生身觀法。此法,較前之念佛觀更進一層;前所觀者為佛像,此則觀佛之生身,如觀佛坐菩提樹下成道;或鹿野園之初轉法輪;或靈山會上,為大眾說般若法諸狀態(tài);是也。

法身觀法。此為觀佛之功德;既于空中見佛之生身.當因生身觀內法身;法身云者,對佛之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無量善業(yè)、諸無形之力以為觀者也。觀生身而后觀法身,譬如先念金瓶,而后念瓶內之摩尼寶珠也。

十方諸佛觀法。先觀東方,廓然明凈,無山無河,唯見一佛,結跏跌坐,舉手說法;一佛化十佛,十佛遂化百千佛,無數(shù)佛;現(xiàn)其微妙之相,光光相接。更自東南、而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上下方,順次環(huán)觀;終見十方八面皆佛。聞佛說法,疑網盡消,得無生忍;若宿罪深者,不獲見諸佛時;須一日一夜六時阡悔、隨喜、勸請,當能見之。

觀無量壽佛法。愿往生無量壽佛之極樂國者,修此無量壽佛觀。其修法,依利根鈍根而有區(qū)別:利根之人,先觀空中大放光明,晃然于空凈之中,得見無量壽佛;鈍根之人,則觀人額上除去皮肉之赤骨;復觀此骨一方寸中,變?yōu)榧儼?,潔如珂雪;更觀其身體,總成白骨,亦潔如珂雪;且觀其骨身成琉璃光色,此琉璃骨身,放白光,光明遍滿世界;光明之外,不見一物:乃于光中,觀無量壽佛,如紫金山,西向結跏趺坐。

諸法實相觀法。一切諸法,皆因緣所生,畢竟空相:以此為觀,謂之甚深清凈觀;對此空之諸法,雖起種種煩惱;但煩惱不由內生,由外緣而起;煩惱亦不由外起,蓋所謂外者,元來空相也;求諸內外,則煩惱不過迷影而已;此觀名之曰淫怒癡實相觀;淫怒癡即貪瞋癡;三毒無相,故名之曰實相;精心思惟,了得實相本不生者,名得無生法忍。此諸法實相觀,亦與前觀無量壽佛法欲生極樂國者所觀相同;故云“觀諸法畢竟空相;于眾生常興大悲;所有善本,盡以回向;愿生無量壽佛國,便得往生”是也。

法華三昧觀法。此以《法華經?見寶塔品》為觀者。所說釋迦佛與多寶如來坐七寶塔中;以十方分身化佛,遍滿眾生國土之中;欲證實法;出其舌相;音聲遍滿十方世界,宣說《法華經》,惟一大乘,無二無三,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習如是觀者,即得禪定;名曰一心精進如說修行正憶念《法華經》。

又羅什所譯《坐禪三昧經》分為上下卷:上卷分為五門:五門《禪經要用法》所列五門,蓋即此也。第一、治貪法門;淫欲多者,用不凈觀。第二、治瞋恚法門;瞋恚偏多者,用慈心法門,即慈悲觀。第三、治愚癡法門;愚癡偏多者,用思惟法門,即因緣觀。第四、治思覺法門;思覺偏多者,用阿那般那三昧法門,即數(shù)息觀。第五、治等分法門;治等分行及重罪者,用念佛三昧,即念佛觀。下卷說明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進說四念止觀;即四念處觀,謂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也。暖法;常勤精進;諸煩惱如薪,以無漏智火燒之,名為暖法。頂法;從暖更進向上,能除種種苦患及老病死,名頂法;亦名頂善根。忍法;更勤精進,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于心能忍,不悔不退,是名忍法;亦名忍善根。世間第一法;言在世間禪中為第一也。更以法忍、法智、比忍、比智,白初心至十五心為斷道;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中心忍受,名苦法忍,由是生智名苦法智,更有苦比忍,苦比智;苦是四諦之一,每諦有法忍、法智、比忍、比智四心,共十六心,在十五心能斷諸煩惱,故云斷道。以十六心為須陀般那;須陀洹,即小乘初果。又就息忌陀伽迷,斯陀含,即小乘二果。阿那迦迷,阿那含,即小乘三果。阿羅漢,即小乘四果。詳加說明,進及辟支佛與佛。再明十方三世諸佛之生身觀,佛之功德智解觀,此即念佛三昧。并舉不凈觀、慈心觀、因緣觀、阿那波那觀;數(shù)息觀。最后說明生忍、柔順法忍、無生法忍三種;以悟諸法實相者,為無生法忍;所謂諸法實相云者,乃龍樹系之口吻,即“非有常,非無常,非樂非不樂,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無神”,及“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非有非無,不受不著,言說悉滅,心行處斷”之說是也。

《禪法要解》所說,與《坐禪三昧經》大體相同。羅什談禪經典,當以《坐禪三昧經》為最完備。但《坐禪三昧經》非出于羅什一人之手,乃其弟子僧叡續(xù)成者;合讀全文,前后頗有重復混雜之處。僧叡序文,曾載此事;茲將《出三藏記》所引僧叡序文,列之于下:

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羅羅陀法師所造;后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密、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癡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此經最初有四十三偈,(即究摩羅羅陀所造四句一偈之贊文)又長行文說明五門,前已述之矣;五門之中,思覺法門所舉三種之粗思覺,三種之細思覺.此六覺應除之;尚有偈文,即馬鳴六覺中偈也;又此經最后有馬嗚所造二十偈;五門之中,前三門為僧伽羅叉之說,數(shù)息觀之六覺,為諸論師之說??傊藭?,乃集究摩羅羅陀、婆須密、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諸論師之說而成,據(jù)此序文,可以知矣。

且序文又曰:

究摩羅法師,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常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從受禪法……尋蒙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出此經后,至弘始九年閏月五日,重求檢校,懼初受之不審,差之一毫,將有千里之降;詳而定之,輒復多有所正;既正既備,無間然矣。

由此觀之,此經源流,可以知矣。羅什所傳之禪,次章另述之。其在南方譯禪經者,覺賢也;試先述覺賢之禪。

傳載覺賢生于北天竺那呵利城;其先世迦毗羅人,祖達摩提婆,遷北天竺;父達摩修耶利,覺賢幼即喪父,往罽賓學佛教;其師佛大先,大禪師也;覺賢從之,專習禪法。故《達摩多羅禪經》序,有“今之所譯,出自達摩多羅與佛大先”之語?!哆_摩多羅禪經》,以禪法之傳統(tǒng)自大迦葉,阿難、末田地、舍那婆斯、優(yōu)波崛、婆須密、僧伽羅叉、達摩多羅,乃至不若密羅云。覺賢居罽賓時,西涼智嚴適至;亦隨佛大先于摩天陀羅精舍傳受禪法;其還也,發(fā)愿欲聘印度人,弘宣禪法于中土;眾乃推覺賢膺斯職;遂偕智嚴來華傳禪法。故覺賢之居長安也,專務弘禪;往廬山后,應慧遠之請,主譯禪數(shù)諸經。

覺賢所譯諸經,以禪為其本色。所譯禪數(shù)經典之尚存者,則有《達摩多羅禪經》,此經題為《達摩多羅禪經》,然實根據(jù)佛大先、達摩多羅二人之說,有慧遠序文可證;茲列于下:

今之所譯,出自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禪訓之宗,搜集經要,勸發(fā)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詳略之異;達摩多羅闔眾篇于同道,開一色為恒沙,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復無際,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返迷,啟歸途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正觀;暢散緣起,使優(yōu)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其極非盡,亦非所盡;乃曰無盡,入于如來無盡法門。

由是觀之,此經自二道四義之區(qū)別,以至陰觀、界觀,迄十二因緣觀,皆佛大先之說也;達摩多羅則傳如(平等)色(差別)平等之觀;佛大先之教人也,由淺而深,使入奧理;就此經所說可以見之;故宜名為佛大先禪經,方為適當。《薩婆多部記目錄》,以佛馱先為第五十二祖,以達摩達羅菩薩為第五十三祖。一說第四十九祖佛大先,第五十祖曇摩多羅。是佛大先在達摩多羅之前之明證。又慧觀《不凈觀經序》,有“曇摩多羅菩薩與佛陀斯那俱共”之語。是指此二人同時矣。就佛陀斯那而言,寧謂富若密多羅富若多羅為罽賓第一第二教主,佛陀斯那為第三教主較為妥善。《達摩多羅禪經》所明諸禪,可分三觀:一為安那般那觀,二為不凈觀,三為界觀。此三觀中,安那般那觀分作方便道、勝道二大段;為諸修行說未曾有法,度諸未度,令得安穩(wěn)。謂二甘露門:各有二道。一曰方便道,三曰勝道,即此。方便道區(qū)別為四種:即退分、住分、升進分、決定分是也;序文所謂釋四義者即此。勝道亦有此四區(qū)別;不凈觀亦分退、住、升進、決定四段;界觀地、水、火、風、空、識。則不立此區(qū)別。以上皆偈文;其次之四觀,則以長行述之。所謂四觀者,即四無量三昧、陰觀、五陰。入觀、六入,即六處。十二因緣觀,是也。據(jù)上所列各目而研究之:《達摩多羅禪經》所說觀法,其大體可推而知矣。

覺賢之來華也,以傳布禪法為專務;其于佛教理論的教義,關系不深;蓋其學之本源出于罽賓,而罽賓實為小乘教之中心也。《出三藏記》中《薩婆多部記目錄》,則稱為“長安城內齊公寺薩婆多部佛大跋陀羅”,齊公寺或系覺賢在長安時所居之寺。有疑其專傳有部宗者,此但就其所傳禪法而言。若就其與羅什問答情形推之,似非純然有部系統(tǒng)中人;證之慧遠序文,可無疑義。即以其所譯經典觀之,律則有《僧祇律》;經則有《華嚴經》;此種經典,在中國佛教史上,關系重大;即對于羅什所傳成一教系,認為一大潮流之發(fā)源者,不可謂為非偶然也。反之,羅什所傳者,系龍樹系教義;自空無相之根本義,弘布中土以來,本固枝榮,終能在中國佛教上發(fā)展龐大勢力。故自羅什系統(tǒng)所發(fā)展之重要教義,則有二大宗:即天臺宗、禪宗是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