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施叔青:緬甸七日游(5)

明報(bào):出入山河 作者:饒宗頤


緬甸佛像雕刻,在蒲甘王廟之前,皆承襲北印度笈多(Gapta)時期的風(fēng)格,線條寫實(shí)優(yōu)美,按照人軀身體比率,肌肉圓熟自然,長鼻長耳、嘴唇豐滿,神情安寧,表現(xiàn)內(nèi)在的沉靜祥和。

蒲甘王朝采用附近山上開采的灰色砂巖,雕成四尺高的石碑,佛像周圍飾以動、植物圖案,題材皆出自佛本生故事,臉像呈橢圓形、下頜尖、眼半閉下望,輪廓清楚的嘴型,下唇較上唇厚。

阿南陀廟的木雕立佛,用整棵樹刻成高達(dá)三十二尺,高顴骨、鷹鉤鼻、小嘴,為蒲甘中期的典型。這以后與印度佛教徒來往較少,漸漸發(fā)展靦甸本土風(fēng)格,頭部比率大,臉又寬又圓,卷發(fā),嘴呈弓形,短頸,蓮花立姿,手、腳趾等長,身軀較圓。

蒲甘佛廟壁畫,年久失修,加上天氣潮濕,不易保存,我們乘坐馬車,到遠(yuǎn)處尋找昔日畫匠留下的杰作,古廟伸手不見五指,壁畫藏于黑暗中,后悔為了黑市交易的刺激,在曼德勒夜市把帶來看壁畫的手電筒脫手,只好依尋導(dǎo)游手上一點(diǎn)光明欣賞佛本生故事。

靦甸佛教壁畫,比起印度阿施陀、中國敦煌,微小纖細(xì)得多,可能佛廟建筑不及洞窟雄偉所致,極少出現(xiàn)巨型的佛院畫像,先以紅、黑勾勒形象,再用棕色暈染,藍(lán)彩極為為罕見,人物眉眼細(xì)致,神情鮮活,早期受印度壁畫影響,缺乏立體感,與佛像雕刻一樣,顯得平面,以后漸漸圓熟。通常廟頂小佛像及飛天成群環(huán)繞,房頂及墻頂之間,榕樹、花草裝飾,或佛陀降服神話中吃人巨妖頭像,下來主要部分以佛本生故事為主。

手電筒的一線幽光,集中在妖艷的魔女那拉,魔鬼為了試探釋迦牟尼成佛的決心,化為美女,引誘菩提樹下靜坐的釋迦,光圈往下移,真服了靦甸畫工的想像力,連魔女赤紅的下體都沒放過。

從中世紀(jì)的壁畫走出,馬車在荒郊行,落日斜墜,在轉(zhuǎn)為墨黑的佛塔,燃起一片暗紅的輝煌,令我有著寫詩的情懷。

瑞大金塔 緬甸的象征

從蒲甘搭機(jī)回仰光,隔日參拜舉世聞名的瑞大金塔,傳說西元前六世紀(jì),兩個靦甸商人從印度帶回釋迦牟尼八根佛發(fā),修建這覆?式磚塔珍藏佛祖遺骸,以后歷代重修,現(xiàn)高三二六尺,四面大門有石獅鎮(zhèn)守,周圍六十八座塔圍繞,寶塔貼著金箔,閃閃發(fā)光,傘狀塔頂,為曼德勒明東王所贈,飾以五千多顆鉆石、兩千多顆紅、黃藍(lán)寶石,當(dāng)中一顆奇大無比的翡翠,迎著日落日出。

朝拜金塔的香客絡(luò)繹不絕,不同生日的信徒各用清水淋洗凈化自己的生肖,更為一景。離開陽光下金光燦爛得不可收拾的佛教信仰象征,來到仰光博物館,正在展覽英國一九六四年退還的歷史文物,一入口即是緬甸在英軍入侵前,最后一個國王泰保的柚木精雕獅子御座。

緬人酷好檳榔,皇室盛放檳榔的碗,純金打的,飾繁反復(fù),為工藝品中之佼佼者,展出樂器中,鱷魚皮制的豎琴,頗具特色,最吸引人的要算是皇帝、帝后、貴族們的禮服,鑲嵌紅、藍(lán)寶石無數(shù),金線繡織怪獸、大象造型,長袖上并繡有妖魔鬼怪,表示皇權(quán)高于天,連鬼神也敬服,胸前圓鏡,以右邊孔雀象征太陽,左邊的兔子象征月亮,導(dǎo)游解釋緬甸神話,深受印度與中國的影響。

團(tuán)中嫁給中國人的洋太太提醒大家今天是除夕,天黑之前.一團(tuán)人來到仰光的唐人街買瓜子、糖果過年,我們在毫無防備中,踩入一片凋年殘景,幾個赤膊的年輕人站在垃圾堆上攤賣春卷皮,他鄉(xiāng)遇故知地上前搭訕,年輕人只能點(diǎn)頭、搖頭,一個只能聽、不會說的同鄉(xiāng),就這樣結(jié)束了緬甸七日游。

一九八八年九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