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徑"之末,又是一片草地,很大,幾乎一望無際,同樣的鮮綠。這次歐游,從瑞士到法國到英國,舉目莫非青青的原野,草的顏色純粹,草的質感豐厚,我和江寧四只飽覽過吐露港的青山綠水的眼睛,仍欣喜不已。從英國南部的杜佛(Dover),北上到杜倫(Durham),百頃千頃的青草地,仍然吸引我們的眼睛,我甚至幻想瞳仁都染上些綠色,與自然同化了。"玫瑰徑"末這片大草地,我一看手上的地圖,知道是屬于墨爾敦學院(Merton College)的。墨爾敦學院出過墨客詩人,如卑爾伯穆(Max Beerbolm)和艾略特()。然而,艾略特不寫這塊青原,卻寫荒原(The Waste Land),多辜負了造化的美意!牛津和劍橋的草地,都不準人踐踏。不然,我必定赤足于青原上,且化身為牛,飽餐其鮮美。
緩緩而行,忘記了道路的遠近,只見前面出現了一個閘門,走進去,墨爾敦學院一小樓房的院子里,顯現了奇景。兩株櫻花樹,一粉紅,一粉藍,芳菲半盡,亭亭而立。青草地上的落英,好像是樹上花瓣的倒影,青草地有如綠波。這樣的幻覺,歷來的印象派畫家似乎還沒有畫過,艾略特的詩也沒有。哎,他只寫荒原,只寫地上被風吹卷的污穢報紙。不過,原諒他吧,從就讀墨爾敦,以至結婚,以至寫《荒原》,他很不幸,精神甚至崩潰了。
在沉思中,我走過了墨爾敦學院,經過奧瑞爾學院(Oriel College),到了大路上。奧瑞爾出過安諾德(Matthew Arnold),安諾德寫過《杜佛海灘》一詩,而我是從法國的加利(Calais)過海峽到杜佛再到倫敦的。這樣,我怎能不念起《杜佛海灘》的名句來呢?正如在西湖,我怎能不想起白居易和蘇軾及其名詩來呢?
本來打算回到圣希爾德學院的客房,殊不知綠色的誘惑又來了。慕蓮學院(Magdalen College)校門開著,露出一片綠色。我如中了蠱,催了眠,踏進了校門,過了四方院(quadrangle),綠色引著我,綠色不斷擴大,終于變成一大塊草地,以及叢林。地圖告訴我:這是"慕蓮叢林"(Magd alen Grove)。這里似乎有一條路繞著草地和樹叢,我走了幾步,愈走愈像。這條路與其說是繞著草地和樹叢,不如說是緣著河流。彎曲的小河,寬度大概不出十公尺,有的地方更窄。這里不正可以曲水流觴嗎?在此念過書的王爾德(Oscar Wilde),雖然不羈,卻不曾如此,也不曾呼朋引類,成為"慕蓮七賢",他畢竟沒有讀過魏晉清談的故事。王爾德曾在小路上馳馬吧。春風十里,酡顏三分,"騎馬似乘船",假如還有小紅低唱,這種情調,一定可以和劍河(徐志摩譯為康河)上放棹的情調,平分春色。
我想像著蹄聲得得的維多利亞時代,數算著古今幾許風流人物,無邊無際,就像這大片草地和叢林一樣。北京大學的校園有垂柳,復旦大學有梧桐,廈門大學有木棉,中山大學有榕樹,臺灣大學有杜鵑,中文大學有相思,然而,卻沒有慕蓮學院這樣廣?的草地和叢林。牛津一共有大大小小三十多間學院哩!
眼睛不饜,而雙腿已倦:我足足走了五十分鐘。這時,圓形的小路已到了盡頭,也就是它的起點;像鄧恩(John Donne)的詩所說的,始即終,終即始。慕蓮教堂正傳來"晚唱"(evensong)的歌聲,我走入教堂,肅然怡然坐下來,為天地萬物之美感謝創(chuàng)造主。不久,贊美詩完畢,唱詩班魚貫走出教堂,我隨后也出來,到了慕蓮橋,橋下還有泛舟者,這曲折的小河,就是我今天下午數次經過的River Cherwell。就把它譯為"適葦河"吧,聽起來沒有劍河或康河那樣英挺,那樣大,但一葦之舟,適可航之,足可航之。它引導你離開牛津那些古舊(而頗宏偉)的建筑,進入學院里面,去探索內在的自然之美。在慕蓮橋上,圣希爾德學院的草地和花圃在望,適葦河上的小舟在望,于是,我繼續(xù)往前走,再投入了青草和繁花的世界。
一九八六年六月初于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