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敲糖鑼與捏面人

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數(shù)十年前,古城北京最能招引兒童的聲音是“打糖鑼”的響器聲。這種小販,肩挑一副擔子,前面是一紙糊的半人多高的小閣子,掛著木制的小型刀、槍、劍、戟之類的像戲曲舞臺上武打把子似的玩具,還有風箏、萬花筒、彩匣和各種紙糊的花臉面具如:孫悟空、豬八戒、張飛、李逵等。挑子后面是一些糖果、杏干、山里紅、酸棗、桂花缸烙、糖薄脆、茯苓餅、泡泡糖……等小食品,都是深受孩子們歡迎的。

一些“打糖鑼的”肩挑貸擔,不走大街,專串小巷,足跡幾乎遍及四城的小胡同兒。至于每一個打糖鑼的,則往往有自己一定的路線,到時候準來。有些孩子一到鐘點,就盼著“當當……”的糖鑼聲了。

還有一種民間藝人,俗稱“捏面人兒的”。實際是用江米(即糯米)磨成面,再把面和水揉軟,調(diào)成五顏六色,通過藝人的巧手,捏成各種古裝的戲曲中的人物角色。如:《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西游記》中的唐僧、孫猴、豬八戒、沙和尚;再如:京劇《定軍山》里的黃忠、《長坂坡》里的趙云等等。身披各色鎧甲,背扎四面靠旗,手執(zhí)刀槍,威風凜凜,酷似戲曲舞臺上大將的風度。各種顏色的軟面到了藝人手中,真是隨心所欲。這些民間藝術家們,往往是在街頭巷尾當眾表演,招徠許多大小觀眾將他包圍起來,欣賞他們的絕技。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面人郎”和“面人湯”了。

“面人郎”姓郎名紹安,高鼻梁,一雙深凹的眼睛,是滿族旗人。

十二歲那年,他在廟會上看到一位趙師傅捏面人,他愛上了這手藝,就天天守著趙師傅。趙師傅渴了,他給他端茶;趙師傅被太陽曬了,他給他挪地方。就這樣,趙師傅收下了這個徒弟,教他捏面人的手藝。

趙師傅叫趙闊明,是當時有名的面塑藝人,人稱“面人趙”,又稱“面人大王”,活了八十一歲。

郎紹安的杰作,如孫悟空、呂布、達摩、嫦娥……還有整出戲《二進宮》、《三顧茅廬》、《將相和》等,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生氣勃勃。

郎紹安沒有文化,為了捏好《二進宮》這出戲,他幾次省下錢來專門買票去看戲。他想捏一匹斑馬,還特地到動物園去數(shù)斑馬身上的斑紋。據(jù)我所知,他最熟悉社會的底層生活,所以他最愛捏三百六十行的形象,像鋦碗的、推車賣菜的、賣大小金魚的、算卦的、要飯的、拉洋片的、賣風箏的……我見過他捏的剃頭的面人,一個剃頭匠手里舉著把剃刀,正在給人剃光頭,顧客圍著塊大白布,低著頭,剃頭挑子上有個臉盆架,架子上還飄著手巾呢!我還見過他捏的打糖鑼的面人,小販挑的擔子只有半個火柴盒大小,擺上了三個假面具,孫悟空、關云長、還有《女起解》里的崇公道,每個都只有黃豆大,可是捏得惟妙惟肖。正因為這樣,所以很多人點名要他捏三百六十行。

聽說有一次,一位女顧客要他按照自己的形象捏個面人,他便當眾捏了起來。不到半個時辰,一個穿著翻毛皮大衣,穿高跟鞋的女人就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了,不僅與那位女顧客形神畢肖,而且手上戴著戒指,手里還舉著大糖葫蘆、空竹、風箏、氣球,一看就知道這是剛從廠甸回來的游人。不僅那位女顧客分外滿意,連聲道謝,圍觀者亦無不稱絕。

1929年他在北京看見過孫中山的出殯的行列,前后六十四杠,還有大小棚車,出殯的行列前面走到西四大街,后面還在西直門。后來他就憑記憶捏出了這樣一個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出殯行列。這是我所見過的面人藝術中的最杰出的作品了。

還有一種“吹糖人的”藝人,他們能用麥芽糖飴(就是糖稀)吹出各種人物,色彩雖然是一色駝黃,不若面人那樣絢麗,但卻另具淳樸的民間藝術特色。他們所吹制的“耗子(老鼠)偷油”,“猴拉稀”,“黃鼠狼拉雞”,“鷸蚌相爭”等一類的動物都頗能引起兒童們極大興趣。如“耗子偷油”是塑造一只老鼠,俯身向下,貪婪地望著壇口內(nèi)的香油,真是垂涎欲滴,其神情姿態(tài),惟妙惟肖。

糖人既是糖稀吹成,當然也可以吃,不少頭皮的兒童往往在欣賞了老鼠、猴子之類以后把它們一口吞掉。不過,“吹糖人的”已把糖飴一再吹捏,孩子們把它吃掉,確是很不衛(wèi)生的事。所以必須取締。據(jù)說“面人郎”、“面人湯”的后裔們又已將祖?zhèn)骷妓?,發(fā)揚而光大之,博得了國外人仕的贊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