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拙的民間玩具

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現(xiàn)代北京的兒童,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就連手中的玩具,也比幾十年前所謂的“土玩意兒”洋得多,闊得多。人類在前進(jìn),社會在發(fā)展,玩具自然也隨之而革新。

老年間的兒童玩具,雖說土得掉渣兒,卻有新式玩具不可替代的古拙之氣和文化蘊藉,且富于濃厚的人情味兒。

土玩意兒的發(fā)明者和制造者們,大都不見經(jīng)傳,但都是讀“無字書”的狀元,貧窮,往往使他們過早地步入社會,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飽嘗酸甜苦辣,于是便把喜怒哀樂的思想與感情寄托于雕蟲小技,設(shè)計并制作種種的兒童玩具,自娛而又賣錢――“面人即”如此,“泥人張”如此,“風(fēng)箏哈”如此,曹雪芹的后裔“毛猴兒曹”亦如此。

北京城過去的土玩意兒,多如牛毛――泥捏的,木刻的,紙糊的,草編的,線纏的,竹削的,銅鑄的,皮蒙的,毛栽的,玻璃吹的,無奇不有,且不乏栩栩如生者,故有“小玩意兒賽活的”之說。

大宗的泥捏玩具,在市場上占絕對優(yōu)勢。泥捏的小人兒,泥捏的兔兒爺,泥捏的臉譜兒,造型美觀,彩畫生動,其情態(tài)或笑、或突、或慈祥、或猙獰,或面目可憎、或憨態(tài)可掬。那些長于泥塑的民間藝人,沒進(jìn)過工藝美術(shù)的高等學(xué)府,更無雕塑家的稱號,他們住在窮街陋巷,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日子,卻用最純潔的藝術(shù)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木刻的玩具,除了擊之清脆有聲的小梆子、小木魚外,更多的則是冷兵器時代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器,與武林中所使用的真家伙毫無二致,只是縮小了尺寸,并添上了優(yōu)美的油漆彩畫。男孩子每每爭購之而愛不釋手,并常湊在一起兵戎相見,個個冒充英雄好漢,頗有尚武精神。戰(zhàn)斗激烈時,那木制的兵器往往折斷,因為心疼或怕回家挨打,遂一掃英雄本色,哭天抹淚,不歡而散。

紙糊并彩畫的關(guān)公、張飛、孫悟空、豬八戒等面具,囊括了京劇所有的臉譜,在相繼開放的廟會上集中出售。面具攤是娃娃們的樂園,攤主則是娃娃們的啟蒙老師,有問必答,百問不厭,朝代的順序,人們的名號,戲劇的常識,均在交易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傳播,娃娃們因此而意興勃勃。

黃銅鑄造的福、祿、壽、喜、財諸神像,以及犀牛、駿馬、梅花鹿等象征吉祥的動物造型玩具,皆中空而高不盈寸,且線條清晰而流暢,與其說是兒童玩具,不如說是精美的工藝品,就其巧奪天工的藝術(shù)價值而言,理應(yīng)登上大雅之堂,但只橫七豎八地散放于地攤上,任憑孩子們挑選。

用馬蓮或蒲草編制的青蛙、螃蟹、蟈蟈等小動物,形象逼真,嵌入紅小豆當(dāng)眼睛,更顯活潑可愛,并散發(fā)著青草的香氣,其古拙的味道,尤為突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