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位之初,因為令尹子西力諫,楚惠王將廢太子建之子勝從吳地接回,分封于巢縣,故號白公,此人大有傳奇經(jīng)?歷。公子勝隨其父建,在平王使奮揚追殺他時,逃亡于鄭;鄭殺其父,又隨伍子胥逃吳,伍子胥一時無法得吳國重用,公子勝便隨他去鄉(xiāng)下種地。伍子胥打回楚國時,他不知參與沒有,或者說,吳國當(dāng)時可以讓這個純正的楚國皇家血統(tǒng)的人,組織親吳的傀儡政權(quán)。估計吳國對楚沒有深謀遠慮,比起日本人的確差了許多。白公勝屬于那種目光短淺之輩,心胸狹??之人,又一直念叨著要報仇雪恨,所以回國之初,葉公沈諸梁便極力勸阻,令尹子西不以為然。成為楚之白公的勝,多次申請帶兵攻打鄭國,令尹盡管許可,卻不派兵給他。后鄭國有亂,求救于楚,令尹子西親自發(fā)兵救鄭,并得鄭人賄賂,使白公勝心生怨恨。
楚惠王十年間,吳國攻打楚邑慎(今安徽穎上北),被白公勝打敗。白公勝以獻吳之戰(zhàn)利品為名,帶兵入載郢(其父所建新都),殺死司馬子期,活捉了令尹子西,劫持了楚惠王。白公勝欲立子閭(被楚昭王請繼位五次者)為王,子閭不從,亦被殺。楚惠王趁白公勝疏忽逃到昭夫人府。白公勝殺令尹,自立為王。楚惠王侍從逃出,搬來葉公,由都城北門攻入,打敗了白公勝。白公勝逃到附近山中,自縊而死。看來,太子建和公子勝兩代,有王之相,卻無王之命。
楚國初立之君,面臨或多或少的政變,這樣可以磨礪一些有為之君,使他們牢記王權(quán)之不易和民間疾苦。從楚惠王對隨國的饋贈,我們看出他的仁愛之心。上個世紀(jì)發(fā)現(xiàn)的曾侯乙編鐘,其中一件就是楚惠王贈給曾侯乙的一套鐘,這個贈鐘的原?因應(yīng)該是為報答其父楚昭王在吳楚柏舉之戰(zhàn)敗落到隨地避難之事。為什么會讓史學(xué)界如此猜想,因為編鐘是禮樂制度中重要的器物,曾侯乙編鐘的正中懸掛楚王鐘,表示對楚國的尊重,進一步說明了楚國在楚惠王時代與周邊之國的關(guān)系。
楚惠王是一個不事張揚之君,在位五十七年,只是滅了蔡國,又滅了杞國而已。當(dāng)時值戰(zhàn)國初期,天下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代強霸吳國,竟被附庸的越國滅掉。這一事件太具戲劇性,如果是楚武王或是楚文王,更不用說楚莊王了,他們一定會抓住機會大撈一把。難道楚惠王實力不夠嗎?從其父楚昭王十年吳侵楚,后又經(jīng)?歷了十余年的努力,國力已經(jīng)?大大恢復(fù),楚惠王應(yīng)是勵精圖治的國君,又經(jīng)?過十余年經(jīng)?營,已經(jīng)?重樹了南方霸主的形象。他在越滅吳之際,趁火打劫不錯,但似乎沒有瓜分太多土地,也沒有十分突出的戰(zhàn)果。難道他忘了祖上的霸業(yè)?肯定不會。難道他忘了與吳的深仇大恨?肯定不會,他的祖父被鞭尸三百,分尸棄野,使楚國從建國以來,蒙受奇恥大辱,這口氣盡管是越人代出了,肯定不會比自己報仇雪恨來得痛快,但楚惠王似乎作為并不大。這與他本人的行事風(fēng)格有關(guān),最有說服力的一件事情,是楚惠王遭遇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