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這一則故事應該發(fā)生在八王之亂中,當時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司馬衷奇怪地問道:"何不食肉糜?"(為什么不吃肉呢?)
其三,八王之亂的蕩陰戰(zhàn)役中,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挾持出征成都王司馬穎,戰(zhàn)敗,面頰受傷,身中三矢,百官侍御皆逃散。侍中嵇紹身著朝服下馬登輦,用身體保衛(wèi)皇帝。嵇紹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被司馬昭殺害,在刑場上演奏廣陵散的嵇康之子。兵士把嵇紹拉到車轅上就砍,司馬衷阻止道:"忠臣也,勿殺!"兵士們回答道:"奉皇太弟令,只是不侵犯陛下一人。"遂殺嵇紹,血濺帝衣,后入鄴城,左右給皇帝洗衣服,司馬衷倔強地道:"嵇侍中血,勿洗也!"
通過以上三則故事,我們應當對司馬衷有個大體的認識,他愚鈍、純樸、善良、并且肯學。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生于平常人家的人,他可以無憂無慮地度過一生,可惜他生在帝王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作為一個帝王,他百分之一百的不合格。
曾一度被名士們品評為"有君人之德"、"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的一代開國皇帝司馬炎難道會看不出他的長子是個廢物嗎?當然不會,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司馬衷是塊什么料,司馬炎心知肚明,并且是他第一個發(fā)現(xiàn)太子不成器。
他和太子的生母皇后楊艷(由于楊艷死后,司馬炎立她的妹妹楊芷為皇后,我們以后姑且稱楊艷為大楊皇后)私下閑談時,曾就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大楊皇后怎么考慮這個問題呢?她心中想的,不是千千萬萬的百姓,不是大晉國的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保住兒子的皇位繼承權不被別人奪走,大楊皇后很有心計,她并不否認兒子癡呆,而是搬出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中的圣人之言來為他兒子爭帝位,理由堂而皇之,"立嫡以長不以賢,怎么可以廢掉太子呢?"
太子不能荷天下之大任,很快滿朝文武也紛紛認識到這個問題。但太子廢立關乎國家興亡、言者的身家性命,誰又敢妄言?雖不敢亂說,但朝臣們還是不甘心,他們小心謹慎地發(fā)動了一輪勸諫風潮。
侍中和嶠勸司馬炎說:"皇太子有古人淳樸之風,但是現(xiàn)在的世道虛偽狡詐,太子恐怕料理不了陛下這份家業(yè)!"司馬炎如何表態(tài)的呢?默然不答!另有一次,尚書令衛(wèi)瓘在陵云臺侍宴,衛(wèi)瓘假裝喝醉,手撫御座,欲言又止,拐彎抹角地說:"此座可惜,"言外之意是說把大晉國這么好的一個江山讓一個癡兒執(zhí)掌太可惜,干脆把他廢了吧!司馬炎很快明白他的意思,故意裝糊涂的語帶雙關,"你真是喝多了!"衛(wèi)瓘從此不言,他從中悟出了司馬炎的話外之音,不要再趟這彎混水,醒醒吧你!
為什么司馬炎對這件關系到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的事情如此大意,如此咬定白癡太子司馬衷不松口呢?為什么司馬炎沒有順應民意廢掉白癡太子呢?
封建社會帝位傳承相當重要,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大楊皇后借用的那句圣人之言打動他的心。廢長立幼,取亂之道。歷史上有多少因為廢立而導致兄弟鬩于墻,國家大亂的教訓呢?政治大宗師孔子的話,司馬炎怎么會不加以深思熟慮呢?
所謂立嫡以長,就是要讓封建王朝君位傳承有序,不讓其他人有非分妄想。后世王夫之也曾講過:"天下所極重而不可竊者,天子之統(tǒng)也,是謂治統(tǒng)。"司馬炎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不乏有野心、有魄力之徒,在八王之亂的過程中暴露無遺,因此不會選不出一個合適的帝位繼承人。從這一點上看,司馬炎根本就沒想另立太子,因為他知道,造釁一開,后果不堪設想,把魔鬼從瓶中放出來,你還指望它自己爬回去嗎?一旦君位傳承沒有了秩序,新君帝位的合法性受到挑戰(zhàn),讓旁人抓住把柄,一擁而上,司馬氏皇族覬覦皇位寶座的恐怕不下上百號人物吧,想想會發(fā)生什么事,毛骨悚然,太可怕了。
讓一個白癡太子做皇帝,朝野上下會誠心擁戴嗎?又怎么肯俯首帖耳呢?于是乎司馬炎憑借他聰明的大腦、無與倫比的政治手腕,耍起了小小的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