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東西的時候,人們的頭號失誤是:還在收集信息,就進入了談判。還沒決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嚴肅地談起了價格和保修一類的事情。
原因有可能是這樣:銷售員一邊復印你的駕照,一邊跟你閑聊,他說自己的老母親要做好幾次手術,說不定馬上就不行了。顯然,出于人的善良本性,你很想立馬跳進車艙,把車開走了事。但別這么做——你是個聰明人,你是研究員,你會戴著厚厚的眼鏡對著電腦一整天。沒收集到足夠的信息,別急著開始談判。之后的事情交給指揮官。
哪些事情有商量的余地,哪些事情寸步不讓談判專家受過訓練,知道在任何人質(zhì)談判開始之前,都會拿出一張紙,在中間畫上一條線:列在右邊的事項是有商量余地的;列在左邊的事項則是絕不能讓步的。最初列出的事項都很明顯,而越往下走越微妙。
對人質(zhì)談判專家來說,目標是要讓嫌疑人有尊嚴地投降,又不必出現(xiàn)人員傷亡。有商量余地的事項,一般包括允許將飲水和食物送進現(xiàn)場。不能讓步的事項則包括嚴禁帶人酒精等物品,因為酒精會讓談判更難收尾。不同的談判,雖然總會冒出新的意外,但這兩方面的相關事項卻大體相似。
在所有談判中,都要由指揮官來決定他到底想要什么,在哪些事情上他愿意讓步。你必須要做完初步的信息收集工作,才能列出可商榷與絕不讓步的事項清單。沒有這張清單,你就不能算做好了開始的準備。回到我們之前舉的買皮卡車的例子上。你認為,由于所住地區(qū)天氣惡劣,上班必須穿越暴雨、冰雹和積雪,故此,四輪驅(qū)動絕對必要。你又認為,雖然多碟播放機很好,但并不是必需功能。
收集的信息最好還能告訴你每一事項所需的成本或代價。
買車的時候此點尤為明顯,因為每一種可選配件都要另外算錢。不過,在大多數(shù)其他商業(yè)場合,這一點并不一定是顯而易見的。在包括人質(zhì)談判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信息的收集工作會貫穿談判始終:新的信息涌進來,故而先前所做的假定要再加斟酌。
再強調(diào)一遍,制定目標的是指揮官,不是談判專家。哪怕是面對新的信息,保持角色分離仍然非常重要。
退路是什么確定了目標,理清了預計成交的總體參數(shù),還有一個重要決策必須在談判專家進入現(xiàn)場前確定下來:這筆交易的備選方案是什么?談判失敗了怎么辦?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如果沒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你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是什么?
人質(zhì)談判專家都知道,如果他們沒能達成交易,備選方案會是什么:特警沖進去,飛機給炸飛,人質(zhì)死光。這實在不太妙。
但這并不是失敗,這是B計劃。有時候不管你怎么做,談判都沒用。
這很可怕,但只能如此。你必須接受它。如果你受不了計劃,那就不會有B計劃。
但你總是有退路的。
你需要一套備選方案,需要一條退路。沒有可行的備選方案,你根本沒有談判的本錢。
幸運的是,大多數(shù)談判都和血肉橫飛的場面無關。弄清楚談判“失敗”后怎么做,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老板拒絕了你加薪的要求,你會另謀高就,隔幾個月再試試看,還是明年每天都帶便當上班?
了解退路有這樣幾個好處。第一,它有助于你為談判確定實際的目標。第二,有了它,談判過程中你會感到放心。因為即便預想中的結果很可怕(最可怕的就是死了許多人),你也會知道,談判的失敗并不意味著世界末日。這樣一來,你就能在談判中表現(xiàn)出真正的自信態(tài)度,你知道談判結束后你會走向哪道門。了解這一點,就能給你在談判中帶來力量——不給我加薪,我就去XYZ公司找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推進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商量、哪些不能,備選方案如何,那么就到了擬定計劃的時候了。你需要知道如何去推進。
一方面,談判的具體風格取決于你的個性,另一方面,所有的談判都滿足一定的形態(tài):建立和諧關系、獲取信息、著手交易。在這一步,你需要想一想:如何去做?在哪兒做?
在人質(zhì)危機中,談判專家先會讓嫌犯放松下來,跟他建立和諧的關系。一般而言,在團隊其他成員繼續(xù)收集信息的時候,談判專家會觀察嫌犯的個性,幫助這一工作的進行。
談判專家的第一個目標,是為談判奠定基礎。他會積極地傾聽(這個概念我們稍后解釋),懇求對方提供有助于談判進行的信息。
在這一階段,他可能會回避提及人質(zhì)、期限以及任何無助于建立和諧關系的事情。(實際上,他絕不會把人質(zhì)叫成“人質(zhì)”,而是會問里面有多少人,強調(diào)他們也是“人”,而不是討價還價的東西或籌碼。)他不會談及立身立場的具體細節(jié),不會說哪些事情好商量,哪些事情絕無可能。焦點要一直放在人質(zhì)挾持者身上,與之建立和諧的關系。
要使這一做法奏效,談判專家必須(至少是表現(xiàn)得)不偏不倚。他不必贊同嫌犯的所作所為,但他應當尊敬對方,關注對方的情感。在人質(zhì)危機中,嫌犯可能會有所發(fā)泄,而談判專家則負責傾聽。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只有發(fā)泄了情緒,他才能隨著談判的進行,轉(zhuǎn)而以更為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談判危機中讓嫌犯發(fā)泄出來,這一點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diào)都不過分。它能讓談判專家掌握各種有用信息。嫌犯的發(fā)泄言論不僅說明了問題,一般還能為我們指明解決之道。我們傾聽,我們了解,我們回應。
日常談判也是一樣的。當然,坐在桌子對面的人可能不會向你大喊大叫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他也會告訴你他們想要什么——如果他們不說,那就鼓勵他們說。
在一支五人談判團隊中,后備/教練談判代表監(jiān)控整個過程,幫助首席談判代表回避有可能引發(fā)對方負面情緒反應的敏感字詞,同時從嫌犯透露的相關思想狀態(tài)和要求的信息中挑出關鍵事項。當然,如果談判團隊只有一個人,那這些事情就都要由談判代表親自完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談話之前先勾勒出大體方向是很有益的。
列張清單要記住重要的事情有哪些。我喜歡拿一張紙出來,在中間畫上一條線,在左邊的頂部寫上“可商榷”,右邊寫上“不可談判”。根據(jù)初步掌握的信息,把必要的內(nèi)容填進去。比如買車,左邊你或許會寫上帶靠背液晶顯示器的DVD播放機、可換碟的CD播放機、GPS導航系統(tǒng)、延期質(zhì)保,甚至再加上車身顏色一類的信息。右邊“不可談判”的是你的底線,比如你中意的車型,最高價格不超過25 200美元——這價格有點不可思議,對吧?
當然,等指揮官看過清單后,提出有關孩子和駕駛距離太長等問題,你會把DVD播放機和靠背液晶顯示器從左邊劃掉,放到“不可談判”的右欄??傊?,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這不是什么高科技;我想你在紐約買張白紙也用不了幾分錢。況且,就這么一條建議,你肯定不愿意花上好幾百塊,去參加什么研討班才學得會。
我要告訴你的是,別小瞧了它,這個技巧曾挽救了許多談判。簡單的規(guī)矩往往也是最好的規(guī)矩,它適用于人質(zhì)談判以及買車買冰箱等一切日常談判。
基本原則在談判的任何階段,你務必要遵守三條基本原則:
·絕不說謊。
·信守承諾,說話算數(shù)。
·問了才知道結果。
權宜之計“絕不說謊”這條原則應當是顯而易見的。這既是一種實際的手段,亦是個人的道德操守。說謊只有反作用,因為它會破壞你試圖在談判中營造的信任關系。你必須設想對方最終會發(fā)現(xiàn)真實信息;要是那樣,他們就知道你在說謊,夠幸運的話,后果只是你竭力營造的和諧關系泡湯了;事態(tài)嚴重時,對方可以把它當成終止談判的合理借口。
麻煩的是,說謊總是很誘人,它們魅力無限。有時候真的很難拒絕說謊的引誘,因為你總覺得,只要說了謊,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實際上當然不行,可當時你就是那么想的。對復雜的局勢而言,謊言就是權宜之計——而它危險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我在紐約的時候處理到過一次人質(zhì)危機,當時我正通過揚聲器跟對方談判,好讓團隊里的其他人聽見事態(tài)的進展。具體的情況我差不多都忘光了,好像是一個家伙拿著槍沖進了一間公寓。我們在電話上聊了很長一段時間。終于,那家伙說道:
“聽著,我會放下槍,走出來,但你得保證,你不會給我戴手銬。”
警務處長(紐約警察局有好幾個警務處長)剛好站在我身邊。我碰巧抬起頭,看見他揚了揚下巴。接著他答道:“那就不戴手銬。”
我坦白跟你說,在這種情況下,嫌犯想不戴手銬,世界上絕對沒有這種便宜事——絕對沒有。這純屬安全問題。那家伙剛才還拿著槍威脅政府官員。要是等他出來的時候不給他戴手銬,萬一他又從別人那里搶武器,又怎么辦?
警務處長很清楚這一點,他完全知道肯定要給那家伙戴手銬,可警務處長打算先把那家伙騙出來,保證人質(zhì)的安全無恙,結束這一極為危險的局勢。
但對嫌犯說不給他戴手銬,那就是在撒謊。我不會這么做。我請他再重復一遍自己的要求。警務處長開始在我面前使勁兒擺手——當然,這么說稍微有點夸張,但我只是想敘述得更加生動些。
“我碰到點兒麻煩,”我對嫌犯說, “你等一下,我馬上回來?!?/p>
我一關掉通話鍵,警務處長就朝我撲了過來。那時候,局里大部分處長我都認識,可我從前沒跟這位共過事,所以最初我還顯得頗為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