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溫州炒房團是房價快速上漲和波動的主要誘因。
由于目前對房地產銷售市場的監(jiān)管有很多漏洞,變相地給游資的轉現提供了機會,上海的房價波動證明了這點。炒房團和莊家坐莊的做法是一樣的: 通過炒作一些房地產熱點城市的標志性產品,以及在房源供給上和開發(fā)商達成某種默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價格預期,刺激場外資金跟進,從而迅速拉動房價上漲。
反方: 溫州炒房團的存在是市場合理化的表現。
城市離不開炒房客。一個城市沒有炒房客肯定不健康,但是如果一個城市都在炒房肯定也不健康。因為沒有炒房客說明房地產業(yè)本身不存在利潤空間,而其數量過多則會給買房自住的購房者增加一筆沉重的負擔。
上面雙方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片面性,要正確地看待溫州炒房團,應該將這兩方的觀點結合起來。由于中國處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轉型期,民間投資渠道窄并且房地產市場自身發(fā)展不平衡,為已積蓄大量原始資本的溫州炒房團提供了天然條件??梢哉f,溫州炒房團的出現是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他們起到的作用更多是推波助瀾,為市場提供了強烈的心理暗示,而地方政府、房地產商、媒體的共同作用,使得炒房團的作用被放大了。因此,溫州炒房團更多的是發(fā)揮了“乘數效應”,僅僅將泡沫歸罪于溫州炒房團也是不恰當的,溫州炒房團不應該被當做“替罪的羔羊”。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溫州炒房團也暴露了我們在建立房地產市場中存在的很多缺陷和不足。首先,房地產市場不應該成為一個炒作的工具,這么多的民間資金應該有更多的投資途徑,而且應該建立針對投機購房者的抑制機制,使得住房市場回歸消費品市場的軌道。
當然,房地產業(yè)能掀起如此波瀾與很多地方政府和媒體也密切相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炒熱當地樓市,向炒房團們“大開城門”,制訂各項優(yōu)惠措施,像招商引資一樣請他們來,當房市炒熱了,卻來個“鳥盡弓藏”、“關門打狗”。溫州炒房團每到一地,鋪天蓋地的房地產廣告如同雪片般飛來,大規(guī)模的新聞報道更是接踵而至,媒體爆炒不僅造成了房市供不應求的虛假繁榮,更無形中放大了“溫州炒房團”的作用。當許多城市的房價上漲超出了當地人的經濟承受能力時,不少市民都將怨氣出在了溫州炒房團身上,再加上媒體指責“溫州人炒高了異地樓市”,“溫州炒房團”就成了眾矢之的。
隨著“炒房運動”的逐級升溫,各地政府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看到炒房對于房地產市場以及普通消費者利益的侵害,許多地方政府開始頒布限購令。特別是2010年4月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股市那時候也在下行,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資金退出股市和樓市,使民間資本有錢無處花,從而導致游資“暢游”農產品領域。
于是,炒房資金開始流向其他領域,把綠豆和大蒜價格炒成了天價,這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這不僅反映出民間資本的合法投資路徑很少,而且也折射出民間資本生存空間的狹窄,“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這些時髦用語的來源,正是反映了民間資本生存空間的逼仄。
溫州炒房團的背后代表游資,更本質地說是中國民營資本,從2000年以來,溫州資本“南征北戰(zhàn)”路線圖如圖21所示。
資料來源: 臺州房地產信息網。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在高房價的誘導下中國的產業(yè)結構出現嚴重畸形,整個中國的經濟正在演變成一個擊鼓傳花的財富游戲。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后地進入房地產業(yè),直接導致我們賴以發(fā)展的制造業(yè)日益萎縮、逐漸喪失競爭力,最終使得經濟“空心化”。整個經濟體甚至演化成一個只追逐財富分配而不創(chuàng)造財富的“傳銷化”體系。
直到今天,真真假假的溫州購房團炒房故事仍在各地不斷上演,希望這5000億元民間游資能找到最好的歸宿。而這5000億元存在銀行里的溫州資本到底何去何從,取決于溫州人能不能盡快從“炒家”變成“投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