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朱祈鈺還沒有向也先提過一句放還被俘的前皇帝的要求。他知道,只要邊疆防務(wù)不出問題,瓦剌討不著好,必定求和,要是自己這邊先沉不住氣提出和議,到時候瓦剌就要漫天要價了??墒莾?nèi)心隱秘的深處,他又怎敢說自己沒有這樣的念頭:這位遭了霉運的兄長就讓他老死漠北吧,真要是回來了,這個太上皇往哪兒放?所以瓦剌從北京敗退后,他的邊疆政策一直是強硬的,鼓勵將士們奮勇御敵,不與敵人和談。兵部尚書于謙性子剛直,又富有軍事才能,忠實地貫徹了他的這一政策,年初以來,大同、宣府等邊接連奏捷??墒橇钪炱礅暃]有想到的是,他這邊愈是不愿和談,也先愈是急著想把朱祈鎮(zhèn)給送回來,以求重開邊貿(mào)。這可真是該急的不急,不該急的倒急了。
派誰去瓦剌請迎太上皇?朱祈鈺雖在群臣的諫議下勉強應允了此事,心里還是老大的不樂意,討論遣使人選時讓太監(jiān)興安對著群臣大喊,公等欲報使,孰可者,孰為文天祥、富弼?也真有以維護綱常為己任,勇于任事的文官,一個官秩不過七品的叫李實的禮科給事中說愿意擔當此任。于是,這年六月,新遷為禮部右侍郎的李實和大理寺少卿羅綺、指揮馬顯等人帶著皇帝敕書上路了。出發(fā)前,李實驚訝地發(fā)現(xiàn)敕書上沒有明言迎接上皇一事,對這不該有的疏漏他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前往內(nèi)閣咨詢,路上遇到太監(jiān)興安,興安說你只管帶著黃紙詔前往,別的管那么多干什么?
李實一行于七月初抵達瓦剌老營,見過也先,宣讀了明朝皇帝的璽書,再去伯顏帖木爾營中見朱祈鎮(zhèn)。李實等一見太上皇就伏地痛哭出聲,朱祈鎮(zhèn)也哭,問了太后、皇帝和二三親近大臣近況,拭著淚說,來到這里快一年了,總算見到了你們。李實說,都是太上皇以前太過寵幸王振,致使今日蒙塵,回京后還望遠離奸佞引咎自責。一聽這話,朱祈鎮(zhèn)的臉馬上板了起來。
瓦剌請朝廷報使,朱祈鈺說不急,等李實他們回來再說吧。經(jīng)王直等再三懇請,七月十八日,朝廷派出了一個以右都御史楊善、工部侍郎趙榮為正使,都指揮同知王息等人為副使的使團。行前,胡濙說,太上皇在瓦剌那么久,御用的服裝、食物應該讓楊善一并帶去。沒人理睬他這些雞零狗碎的建議。不幾日,李實回來,帶來也先的口信說,“迎使夕來,大駕朝發(fā)?!蓖⒆h時有人建議重新委派大臣擔任迎駕專使,朱祈鈺不耐煩地說,楊善已經(jīng)出發(fā)了,就不必加派遣迎專使了,只消讓楊善把我們同意接收的意思告訴也先。皇帝都這么說了,大臣們也不好說什么了。
楊善等到了瓦剌大營,也先見敕書上沒有一句提到迎駕,不由得疑竇叢生。楊善巧舌如簧,說,這還不是為太師您著想,如果敕書上明寫這些話,人家還以為是您迫于朝命不得不奉還上皇,不是誠心歸還的呢。讓遠在京師的朱祈鈺無可奈何的是,他愈是不想讓兄長回來,這邊卻愈是急著要把這個顯貴的俘虜送出去。楊善到后只待了四天,八月初二,朱祈鎮(zhèn)的車駕就已在回京師的路上了。本來,迎駕是莫大的事,但只是口語傳信不見正式敕書,從確定歸期到動身又如此倉促,可說是輕簡怠慢之至了。但朱祈鎮(zhèn)顧不了那么多了,去國已整整一年,他的夢中無時不刻不是京城的宮殿,只想著趕緊離開這帶給他無盡屈辱的地方,能早一刻是一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