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油畫創(chuàng)作之外,方干民還積極參加街頭宣傳。當年的學生王秋文后來回憶:
我們這個小組(有方干民教授參加)走到長沙有名的鬧市區(qū)八角亭,發(fā)現有一塊一丈多寬的白粉墻,正是一塊畫壁畫的好地方。于是我們十幾個人忙碌起來,有人借來了梯子,有人用炭條打輪廓,有的勾墨線,有的涂顏色,馬上吸引了許多觀眾。但是,由于天氣太冷了,我們畫著畫著,顏料凍成了冰,畫筆也凍得像印子一樣,每個人的手也都凍得僵硬了。正在十分為難的時候,忽然有人急急忙忙端來一個火盆。這下凍硬了的顏料溶化了,畫筆也化開了,我們凍僵了的手也烤得暖暖和和,一幅丈余長的壁畫,不到一個上午就畫好了。
學校到了安江村后開始正式復課,方干民出任教務主任,教學秩序得以很快恢復。
然而到了學期結束時,因為滕固校長解聘他而引發(fā)學潮。吳冠中回憶:
據說是方干民和常書鴻互不相容,難于共事,而我們杭州跟來的學生都擁護方老師,要求滕校長收回成命,于是鬧成僵局,形勢緊張。學生們攻擊常書鴻及好多位站在滕校長立場上的教職員,記得圖書館長顧良最是眾矢之的,學生追打他,他到處躲藏,學生窮追不舍,最后他逃到潘天壽住所,躲到潘老師的背后,潘老師出面勸架,顧良才免了一頓皮肉之苦。同學們封鎖安江村的所有出口,請求、逼迫滕固收回成命,但終于昆明開來警衛(wèi)部隊,衛(wèi)護滕固去了昆明,同時公布方干民鼓動風潮并開除兩個帶頭掀起風潮的學生。
方干民離開藝專后進了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任保管科總干事,是個閑差。他潛心作畫,在3年半時間里完成了10多幅肖像以及巨幅歷史畫《鄒容》、《肇和軍艦起義之前》、《陳英士被刺圖》等。
1944年7月,潘天壽出任國立藝專校長后,方干民受聘再度回校任教。抗戰(zhàn)勝利,隨學校遷至杭州。汪日章出任校長后,他又被解聘。不得已在上海文廟辦了一所私人畫室,取名“中華藝術研究會”,既教畫,也做一點雜務。其時,圣約翰大學的中共地下黨員楊熙齡請他畫一幅毛澤東油畫像,準備用來迎接解放,他慨然允諾。
上海解放初的方干民情緒高昂,與學生一道上街游行,創(chuàng)作了巨幅作品《淮海戰(zhàn)役》,參加在波蘭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綜合畫展”,獲得好評。這使他在1951年3月調入南京軍事學院專門從事軍史畫創(chuàng)作。由于單位的特殊性,安然度過“反右”運動。
1958年,方干民又回到浙江美院任教。具體原因不得而知,那時個人對職業(yè)已很少有選擇權,調動多是組織決定的。這里不能不說到他的大姨子、后來蜚聲海外文壇的蘇雪林——鋒芒畢露的她到了臺灣后堅持反共立場,聲稱自己是20世紀30年代僅有的與“共黨嘍啰”猛烈筆戰(zhàn)的作家。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影響到方的命運?
回美院后,日子就不那么好過了。當時把他作為教師中的反面典型,“這樣畫也批判,那樣畫也批判”。盡管十分小心,到了“文化大革命”,方干民還是遭到殘酷斗爭,罪名是反動學術權威和國民黨特務,關入牛棚后,萬念俱灰的他服毒自殺,幸而未遂。
死過一次的方干民變得沉默寡言,他以畫筆來消磨時間,到各地寫生,但作品已沒有了早年那種氣勢,藝術表現上倒間或重新顯出立方主義的若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