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的這一套,全都是從孔子那里學來的,如今用來反問孔子??鬃有α诵?,對付子路,還是有把握的。
"管仲不是沒有口才,是齊襄公自己沒有大腦;管仲也不是沒有能力,是天時不對;管仲也不是沒心沒肺,是他知道天命;管仲也不是沒臉沒皮,是懂得克制自己;管仲也不是沒有貞操,是知道權(quán)變;管仲也不是沒有仁德,你想想啊,召忽是個一般的人才,如果不死呢,遲早也會被俘虜,還不如死了博一個好名聲??墒枪苤偈鞘裁慈??他的能力是輔佐天子教導諸侯的,死了就是一堆爛肉,不死則功蓋天下,澤被后代,為什么要去死呢?子路啊,你真是不懂得這里面的道理啊。"孔子一番話,聽得子路暈頭轉(zhuǎn)向,好像老師從前不是這么說的啊,可是聽起來還很有道理啊。
(這一段見于《說苑》,原文不錄。)
"可是,可是老師說過管仲不懂周禮啊。"子路怯怯地問。他怕再問下去,老師該說他傻了。
"關(guān)鍵是仁德,如果人沒有仁德,懂禮有什么用?懂音樂又有什么用?"孔子反問,子路無言以對。
按《論語》。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可是,子路還是想不通,想了想,又問:"老師,那,管仲這么多優(yōu)點,可是,他聚斂了那么多財產(chǎn),不都是從別人手中搶的嗎?"
孔子瞪了他一眼,心說這小子怎么這么多問題?
"不錯啊,管仲的財產(chǎn)是不少,可是都是該得的啊。所以,就算是他搶了別人的財產(chǎn),別人也都服氣啊。譬如他奪了伯氏的封邑,伯氏一下子從小康回到了溫飽,人家到死也沒有一句怨言啊。"這倒是實話,孔子見過伯氏的后人,到現(xiàn)在也都不怨恨管子。
子路還是一頭霧水,不過他相信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管仲從壞人變好人了。
按《論語》。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四十而不惑
就在孔子回到魯國的當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晉國,回國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齊國,然后經(jīng)過魯國回國。
到魯國的時候,季札的長子突發(fā)心肌梗塞而死,于是季札決定就地葬掉兒子再走。孔子聽說了,說:"季札是吳國最懂禮儀的人,我們要去觀摩一下。"
于是,孔子帶著幾個弟子去現(xiàn)場觀摩季札怎樣埋葬兒子。
季札首先找人挖了墓穴,墓穴不深,還沒有挖到泉水。季札長子入殮的時候,就穿著平時穿的衣服。下葬以后,又在墓地上堆土,長寬和墓穴相當,高度到可以讓人靠。土堆好之后,季札袒露左臂,望右繞著土堆走,一邊走一邊哭,走了三圈。之后季札對著墓說:"骨肉又回到土里去,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你的靈魂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說完,季札就帶著隨從上路了。
"嗯,季札的做法完全符合禮制。"孔子對學生們說,他也算是又學到了知識。
因為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在魯國官場有什么前途,所以孔子現(xiàn)在開始專心教學,把這當成了自己一生的職業(yè),謀生的唯一方式。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孔子在教學和學問上狠下工夫,不再像從前那樣虛浮,對于世態(tài)也看得比較淡定起來。
心態(tài)擺對了,位置擺對了,孔子的境界也就開始有了大幅的提升。
按《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