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yīng)章第十四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天地明察,鬼神章矣。《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亡思不服。'"
--硯池堂本《孝經(jīng)》第十四章
【釋要】
這一章和下一章主要分別說明了天子(明王)之孝和君子(圣人)之孝,對應(yīng)前面的"孝治章"和"圣治章"。天子的孝行,可以感動鬼神,得到降福保佑。其實就是古代原始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
【通解】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明白上天覆庇萬物之道;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xí)r能夠了解大地孕育萬物之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
"設(shè)立宗廟祭祀,必誠心表示恭敬,這是不忘親族庇佑,感恩天地厚愛;平日里注重修身養(yǎng)心,謹慎行事,這是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親族之羞,不敢玷辱先人聲譽。能夠父天母地,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大道,也就能獲得神鬼的降福與庇佑。
"《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誠心服從文王的要道至德的。'"
【硯池堂夜話】
周敦頤"愛蓮堂"風(fēng)雨飄搖
2010年底,湖南衡陽市的"愛蓮堂",傳出將因當(dāng)?shù)貙嵤┓慨a(chǎn)開發(fā)而被迫拆遷。"愛蓮堂"是北宋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一代大儒周敦頤的祭祠,其絕世名篇《愛蓮說》多年來被收錄到中學(xué)語文課本,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是念著"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長大的。
據(jù)史料記載,宋時蒸水衡邵驛道的柘里渡口,山巒重疊,綠色成蔭,有塘荷葉如亭如蓋,夏日晨露凝珠,陽光下露水在荷葉上隨風(fēng)舞動,晶瑩剔透,招悅行人。愛蓮堂,就坐落在這好風(fēng)好水之地,當(dāng)年周敦頤逢夏必來此避暑讀書躬耕消閑。今日這里屬于衡陽市郊華新開發(fā)區(qū)柘里村。"愛蓮堂"所在之處已被規(guī)劃成寬闊的馬路,道路兩旁將有一幢幢商品住宅樓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