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厚德載物 卓越人生的堅實根本(8)

修正哲學Ⅰ 作者:修淶貴


孔子云:“智者樂水。”大理學家朱熹對此解釋道:“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不滯,有似于水,故樂之。”就是說,水的各種自然形態(tài)以及水所代表的美好品行和所象征的文化意象,常常能給智者

以啟迪和感悟,故而“樂水”。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以水之性喻人之德,善之美。

老子曰:“上善若水。”是說最美好的品格,就應該像水一樣,如水的品行才最接近于道。

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br>
孔子把水之美與人類的道德精神聯系在一起,進而推衍出儒家立身處世的道理和準則,以提升理想人格的道德內涵和人生境界。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顯然,孟子闡述的是人“性本善”的“性善論”。

荀子提出: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積禮義而為君子。在這里,荀子以水為喻,認為圣人君子是德行厚積的結果。

《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提出:“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水滋養(yǎng)和造福萬物,卻甘于卑下,從不與萬物爭高下。水的謙讓而無爭,正是老子所提到的“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之天道的品格。老子非常贊賞水的這種“不爭”、“處下”的高尚品德,人若保持謙恭居下的態(tài)度,就能擺正自己的位置,自然就能贏得更多的發(fā)展機遇。

《淮南子·原道訓》中這樣描述水:“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就應該效仿水之德性,遍愛大眾,廣泛施恩卻不求回報?!八跃拖拢拖抡弑?,卑下者,眾人所惡,而水居之。水行于地,善就卑下,滋潤群生”,闡釋的也是水“謙下”的美德。

老子又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边@就是如水般的“不爭之徳”。在現實生活中不爭名利,奉獻出真摯和仁愛,把自身的價值體現在默默的奉獻之中,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我尊崇“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這是道家理想人格的至高追求,正因為不張揚,與萬物無爭,所以就不會有過錯。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薄胺蛩?,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都闡述了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寬廣的胸懷。水以其廣博的胸襟,包容天下的萬事萬物,通達而廣濟天下。“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睋碛刑搼讶艄鹊钠犯?、善于包容世間是非曲直的人,其氣度和胸懷自然超于常人,靠著這種豁達、恢弘的強大力量,贏的幾率自然也會高于常人。

“天下之至柔,馳于天下之至堅?!彼芤蛭镔x形,但水貌似柔弱而內在堅強,全身充滿著一股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銳氣,遇物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正如老子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br>
唐朝羅隱在《兩同書》中寫道:“夫金者,天下之至剛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雖剛矣,折之而不可以續(xù);水雖柔矣,斬之而不可以斷;則水柔能成剛,金剛不輟其弱也?!彼侨嶂袔?,剛柔并濟,以柔克剛。水的“柔”性體現在人性上就是一種力量無窮的韌性,是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這種精神可以讓人能屈能伸、張弛有度,為人處世上也會游刃有余。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會讓人矢志不移,奮斗不止?!敖鹨詣傉郏匀崛币彩俏覀冃逕捵约旱臏蕜t。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