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記(1)

中國人的思維批判 作者:楚漁


從前,思想即為神,后來思想變成了人,現(xiàn)在思想甚至變成了賤民了。

——尼采

上面尼采的話,請讀者自己體會。

這是一本論述思維方式的書,不是論述思想方面的文章,但是思維的結(jié)果是思想。

這本書寫成之后,草稿曾給不同階層的人看過,包括:教授、商人、工人、官員直到中學(xué)生。其中一些人提出一些問題、質(zhì)疑、乃至批判。多數(shù)的問題、質(zhì)疑、批判其實在本書中都有答案;但為什么還會有這些問題呢?我認為有必要在此后記中作簡單的說明。

思維模式的改造,達到正確的科學(xué)的思維方式,要說簡單也簡單,要說難也很難。簡單和難都取決于兩點,即取決于認識態(tài)度和方法問題。對自己和我們中國人思維模式的一些問題,只要主觀認識到了,就是向正確的思維邁進了第一步。改變起來也很容易??催^本書初稿的人,多數(shù)人認為對自己很有啟發(fā),認識到自己思維方面有哪些毛病,同時也注意到了別人的思維方式不正確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逐步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走向科學(xué)的思維方式。關(guān)于改變不正確的思維模式,尼斯貝特認為:思維模式可以通過培訓(xùn)進行改變。我們認為也可以通過自我培訓(xùn)來改變,培訓(xùn)的關(guān)鍵是要注意思維清晰。思維清晰的前提是概念要精確和清晰。如果概念都不準確,容易形成思維混亂,用模糊的概念是認識不到事物本質(zhì)的,也無法討論任何問題。

改造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很難的。如果一個人死抱著自己僵化的思維方式不放,改變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講,最難的一點恐怕是我們中國人死要面子這一點。因為態(tài)度不端正,方法也會出現(xiàn)偏差。潛意識中,我們中國人論辯一個問題,往往不是為了探討真理或事實,而是為了取勝。羅素講:把辯論和辯證區(qū)分開來是非常重要的,辯論者是為了取勝,而辯證者則是要努力發(fā)現(xiàn)真理。亞里士多德將論證分為證明的論證和論辯的論證。他認為證明的論證是根據(jù)適于每一論題的原理,而不是根據(jù)回答者所持的見解進行推論的論證。因此,證明的論證的論題必須是基本真理和科學(xué)知識,論據(jù)要求嚴格,必須由真實、必然、原始的基本原理來擔當。亞里士多德是推崇證明的論證的。他認為論辯的論證是不可取的,論辯的論證使用未必真實、原始的判斷作為論據(jù),目的是讓對方信服自己的某一命題,接受自己的說法。

我們在這里強調(diào)羅素和亞里士多德對論辯的界定,是希望讀到本書的讀者能對本書論點或命題能否成立進行推敲和批判,并指出不足之處,但一定要用科學(xué)的論證方法,而不要陷入我們所指出的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怪圈的泥坑里去,以免耗費寶貴的時間。我們特別不希望用模糊的抽象的語言來評論本書,因為這些話語有可能放在哪本書里都適用,放在什么地方都合適,這對正確的批評于事無補,等于什么都沒說;因而,我們希望對本書的批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亞氏所講的用“證明的論證”來批評本書。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講的辯論,往往發(fā)展到面子之爭,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玩詭辯術(shù)。真正做到概念準確,實事求是是正確思維的良好開端。在和別人談話有意識地注意自己和別人是否符合邏輯,是否運用科學(xué)的論證方法,對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的缺陷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提醒讀者正確使用比較的方法,正像本書中提到的烏申斯基的話:“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正確地比較對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也是大有好處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