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殖民帝國土崩瓦解(1)

大國衰落之鑒 作者:劉景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空前高漲,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迅速土崩瓦解,殖民大廈轟然坍塌。當代研究者認為,促使殖民地產生對英離心傾向的因素還包括:二戰(zhàn)初期英軍的潰退,表明英帝國已相當脆弱,難以為殖民地帶來安全保護,削弱了帝國的凝聚力。英國為爭取殖民地人民參戰(zhàn),曾許下種種諾言,戰(zhàn)后需要兌現(xiàn)。而戰(zhàn)爭中盟國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有利于殖民地人民覺醒。戰(zhàn)爭還使殖民地不少人士成長為民族主義領袖,他們領導了戰(zhàn)后的獨立運動。此外,戰(zhàn)后美蘇等大國對殖民主義沒有好感,也造成了不利于殖民帝國延續(xù)的國際環(huán)境。

誰宰了英帝國?

曾有西方學者在《誰宰了英帝國》一書中,稱以人而論,印度的甘地是第一人。那么以國家而論,印度獨立是對英帝國的第一致命打擊,印度是第一個瓦解英帝國的國家了。

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早在1600年,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主要從事以印度為重點的東方貿易活動。英國人在印度的殖民擴張異?;钴S,18世紀中期,在長期較量之后,英國人將法國人徹底趕出印度。經過近一個世紀侵略,英國人完成了對印度全境的征服。1857年印度爆發(fā)全民族大起義,至1859年被鎮(zhèn)壓。起義迫使英國人開始改變統(tǒng)治手法。以英國在印度的區(qū)區(qū)十幾萬人,去控制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用赤裸裸的暴力統(tǒng)治和掠奪政治肯定是行不通的,起義爆發(fā)加快了英國統(tǒng)治集團在這一問題上的轉變。1858年,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由女王實行直接統(tǒng)治,印度總督代表女王進行管理。同時,女王聲稱要尊重印度各土邦王公的權力與榮譽,這就促使王公貴族們心甘情愿地窩在英國人卵翼之下。后來英國又允許一部分印度人參與立法,籠絡那些具有較強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1877年,英國女王稱印度女皇,正式成為這個直屬殖民地的國家元首。印度被稱為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英國對印度的掠奪,有人曾這樣形容:“像海綿一樣,從恒河邊上吸取財富,又擠出來倒在泰晤士河里”。

印度人民的反抗一天也沒停止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將印度民族解放斗爭推向了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將印度帶入戰(zhàn)爭,引起了印度人民不滿;而英國又拒絕印度人民的獨立要求,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憤怒。戰(zhàn)爭中印度反英情緒濃厚,許多人不愿為英帝國打仗,甚至站在日本侵略者一邊反對英國統(tǒng)治。1942年,甘地提出了英國立即“退出印度”的口號,并要求英國交出政權。

二戰(zhàn)結束后,印度經濟困難,物價飛漲,饑荒蔓延,人民生活極其困苦,反英情緒更為強烈。而殖民當局又驅使印度軍隊參與鎮(zhèn)壓東南亞的民族解放運動,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感。全國到處是罷工、游行示威,士兵們甚至發(fā)動了武裝起義。這時候英國政府感覺到,印度的獨立運動已經具有全民性,英國“不能把過去的公式應用于目前的形勢”。但英國當局又蓄意制造混亂,挑起矛盾,致使1946至1947年間印度的局勢極為動蕩,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紛爭殘殺,使英國殖民當局已無法控制局勢。在這種情況下,新任英國印度總督蒙巴頓不得已拋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這一方案,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國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兩國分別獨立,英國從此結束了對印度的直接統(tǒng)治。印度仍留在英聯(lián)邦內,巴基斯坦則于1972年退出英聯(lián)邦,割斷了與英國的任何聯(lián)系。

印巴分獲獨立,對英屬殖民地的獨立斗爭是一大鼓舞,從而加速了英帝國的衰落和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如果把英帝國殖民體系的瓦解比作多米諾骨牌倒下的話,那么印度就是那第一塊倒下的“骨牌”。

東南亞和西亞獨立

緊隨印度,是東南亞英屬殖民地掀起的民族獨立浪潮。英國為避免更大的損失,不得不放棄對緬甸和馬來亞的殖民統(tǒng)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