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進運動”為主要標志
建國之初,由漢密爾頓和杰斐遜所確立的基本路線,已決定了美國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從經(jīng)濟發(fā)展角度看,建國后的美國有三件大事:
頭一件是在新英格蘭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早在1790年,塞繆爾·施萊特就和當?shù)刭Y本家阿米爾·布朗在羅得島創(chuàng)辦了美國第一家近代棉紡織廠。施萊特原是英國一農(nóng)民的兒子,1783年在一家紡織機器廠當學徒,后來曾主管機器制造,因了解到美國急需高效率的紡織機技術工人,1789年才不顧英國技術人員外流的禁令秘密乘船來到美國,靠記憶在美國復制出阿克萊特式紡紗機。至1812年,他已管理著新英格蘭12家企業(yè),此時的新英格蘭已建立起類似的大小近代工廠幾十家,甚至一度發(fā)展到約200家。1814年,由“新英格蘭制造業(yè)協(xié)會”在瓦特罕姆投資創(chuàng)辦的工廠,已能把從“紡”到“織”的全部流程集中在一個工廠里,被美國人驕傲地稱為“瓦特罕姆制度”。
建國后發(fā)生的另一件大事,是在大西洋兩岸發(fā)生的工業(yè)革命的刺激下,棉花正在取代煙草成為美國南部主要的奴隸制種植業(yè),因為南部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棉花的生長。而為這一轉變推波助瀾的是1793年由伊萊·惠特尼發(fā)明的軋棉機。這種機器雖然很簡單,但由于它能比較容易地使當時南方主要種植的“高地棉”脫籽,軋棉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50倍。而在此之前,用人工一天一人只能脫棉一磅,因而這種棉花種植在當時毫無商業(yè)價值。由此,佐治亞、卡羅來納一帶的糧農(nóng),紛紛改種“高地棉”,并把它由沿海向高地,甚至向墨西哥灣平原推進,到19世紀30年代已建立起一個以墨西哥灣平原為中心、面積約達35萬平方英里的“棉花王國”。
建國后在美國發(fā)生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成千上萬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部的遷徙,在美國歷史上稱為“西進運動”。這是一個集群眾性移民、領土擴張和大規(guī)模經(jīng)濟開發(fā)于一體的運動。當時報刊上經(jīng)??吹降囊粋€響亮的口號就是:“小伙子們,到西部去?。 睋?jù)統(tǒng)計,從1790年開始的60年內(nèi),平均每年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人口,在10萬以上。由于對土地的需求猛增,除了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之外,美國人把奪取直抵太平洋的整個西部土地視為“顯然的天命”,并在19世紀50年代就得以實現(xiàn),其中包括墨西哥近一半的領土。(見表2)
表2美國大陸擴張過程
單位:平方英里
原13 州(1783年以前)40萬
阿巴拉契亞山和密西西比河之間地區(qū)43萬
(巴黎和談時英國轉讓1783年)
路易斯安那購買(1803年)875萬
佛羅里達購買(1819年)65萬
得克薩斯兼并(1845年)39萬
俄勒岡(1846年)29萬
墨西哥割讓(1848年)52萬
加茲登購買(1853年)36萬
總計約300萬
“西進運動”本是一個自發(fā)的群眾性運動,但由于聯(lián)邦政府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公共土地”政策,使群眾性移民所擁有的勞動力得以和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相結合,從而成就了19世紀西部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開發(fā)。這套政策始于1780年10月10日大陸會議關于“公共土地”的決議,形成于1784、1785和1787年三個土地條例,而1784年土地條例就是由杰斐遜主持起草的。其基本精神是:西部新獲得的土地,不管它們是由原有各州轉讓的,還是以其他方式從別國和印第安人手中獲得的,其日后的處理都必須考慮到美國的“公共利益”,即先納入美國的“公共土地”儲備,然后再向移民開放,供移民購買、使用,或留作他用。這是一種“先國有化,后私有化”的資本主義政策,令移民在建立家庭農(nóng)場時得以免除絕對地租的負擔,使成千上萬的獨立的自由農(nóng)民在西部迅速形成,又能把省下來的錢作為資本投資于土地經(jīng)營,所以,西部的拓殖進展神速。據(jù)統(tǒng)計,在1790年以后的最新幾十年內(nèi),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遷的移民,平均每年在10萬人以上;而1860年以后的40年內(nèi),西部的新墾地就達252億英畝,相當于過去270年墾殖的土地面積。這種墾殖的最大成果,是在西部形成了三大農(nóng)業(yè)專業(yè)區(qū):一是以中西部為中心的“小麥王國”,二是以墨西哥灣為中心的“棉花王國”,三是以西部草原為中心的“畜牧王國”,并由此奠定了美國農(nóng)業(yè)帝國的基礎。這是美國作為一個大國崛起的重要前提和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