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節(jié):和氣生財,讓利于人(3)

李嘉誠財富筆記 作者:上官中元


要對手不要敵人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這種觀點在現(xiàn)代商戰(zhàn)中已經(jīng)過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同行間若既能各掙各的錢,又能保持友情,經(jīng)營效果肯定是引人注目的。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在做生意中既掙錢、又講友誼的人,這一點,在他將九龍倉轉讓給包玉剛這一事件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包玉剛與香港置地爭奪九龍倉的控制權,雖說這已是多年舊事,但雙方爾虞我詐,策略精湛,爭奪氣勢驚人,再加上幾年后李嘉誠的介入并收購和黃的事件,由此成為香港收購戰(zhàn)史上最為精彩的一役,也是英資集團與香港華資勢力此消彼長的轉折點。

1975年,包玉剛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到20世紀70年代末,它擁有輪船210艘,噸位達到2100萬噸,成為世界上擁有船只噸位最多的船王。而此時,包玉剛已經(jīng)看好香港發(fā)展的前景,并且考慮到船運的限制,于是打算正式"登陸",而登陸的跳板就是九龍倉。

當時,隨著香港經(jīng)濟的發(fā)展,華資勢力也日益增強,位于"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分別是和記、會德豐和太古)的勢力日益削弱,其原因在于怡和對香港的前途信心不足,于20世紀70年代改為分散投資,進行國際化經(jīng)營,于是將發(fā)展壯大的機會給予了華資。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的凱瑟克家族的"九龍倉"本來屬于怡和系,最初僅限于貨倉經(jīng)營。尖沙咀海運大廈一帶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資作為貨倉碼頭之用,其產(chǎn)業(yè)包括九龍沙咀、新界及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以及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和大星小輪。全力發(fā)展尖沙咀的地皮作為商業(yè)大廈,而位于尖沙咀的優(yōu)質地皮正是"九龍倉"未來發(fā)展的主要陣地。

1977年秋,香港股市突然傳出在香港上市的九龍倉利潤非??捎^的消息,香港部分主要媒體的經(jīng)濟評論家甚至預測九龍倉股價有可能以20%的增長速度持續(xù)增長10年。1978年,市場上流傳出九龍倉被收購的說法,說華資人戶李嘉誠打算收購九龍倉,但在接受報紙采訪時,李嘉誠卻對這種說法表示否認。而實際上,李嘉誠是在暗中通過分散戶頭的方式進行收購,悄悄地從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票中買下了2000萬股。精通地產(chǎn)股票的李嘉誠此時算了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與1978年年初,九龍倉股票票價每股在13~14港元。九龍倉發(fā)行股票還不足1億股,意思就是說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足14億港元。然而,九龍倉處于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qū)官地拍賣成交價以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計算,九龍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該是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fā)展,價值更是可觀。由此看來,九龍倉的股票市值遠遠低于其實際價值,真可謂一塊大肥肉。因此李嘉誠判斷,即使以高于當時價格5倍的價錢買下九龍倉股也是劃算的。1977年9月,李嘉誠已擁有了九龍倉18%的股票,已經(jīng)與怡和手中的股票數(shù)額勢均力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