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是非常必要的,如夫妻之間、父輩與子輩、朋友與朋友及不相識的人都需要溝通,但是做到順暢溝通則是不容易的。本文所講的溝通是指通過語言交流達到一種共識和默契,這樣就不只是把自己想說的話告知對方而不管對方是否接受。因此,如何把話講好,講貼切,講得入境而達到一定的目的則需要一定的技巧了。
溝通中的注意事項溝通中的三大要素語言是傳達信息的工具,但是把信息準確、得體地傳達給對方并使其接受,才能達成目的,而這就涉及到溝通中的三大要素:對象、場合與內容,這三大要素之間相互制約,忽視了哪一點都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對象有的人不明事理,不分對象地到處進行客套,自以為自己的人際關系會很好,其實這是一種單方面的追求。
場合即制約談話內容的環(huán)境因素,你想與他人溝通的內容不是在任何場合、環(huán)境都能涉及的。
內容交流的雙方因工作性質及個人狀況各異,盲目地尋求一致,是難以做到的。
言辭的使用在注意以上三項要素的前提下,言辭的選用是達成共識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不恰當的言辭主要表現為:
話語冗長,主題不突出使其他人不知你談話的重點和主題,形成了拖沓的局面;談話時主題不清晰,使他人不知重點而產生錯覺;在交流中只顧自己而不顧對方的情緒。
在與他人的溝通交往中需注意的一條宗旨——留有余地,這不單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事物發(fā)展預知性的估計。
留有余地就是遇事不得強求,要對他人及所接觸的事物進行估計。因此“謙語當先”為上策,在溝通中留有余地則是必須的,也是對人留有較大的活動空間以促使事物的轉換。
溝通禁忌既然是相互溝通,這中間需要有一定的默契才能達成共識,所以在溝通時有許多禁忌:
以勢壓人因自己是長者、強者就用命令式的言語迫使對方必須這樣或那樣做。
命令式指使對方必須為自己做這做那,甚至使用威脅的言辭。
溝通必須達到共識這一表現既不允許對方思考又不給對方留有余地,是極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