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孩子就是不肯給你學
小馬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老家的學校考入省城的一所高中,各科老師都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小馬進入學校后卻一直抱怨,總覺得現在的老師沒有老家學校的老師待他好,所以經常故意給老師找碴兒。老師一再包容,換來的卻是他對老師的更加不滿。他反感所有科目,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做什么事也都懶洋洋的,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要么不寫,要么寫得一塌糊涂,期中考試成績從原來的全班第一變成了最后一名。對此他自己也很焦慮,希望自己能找到以前的優(yōu)越感,盡快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去,可一想到新的老師、新的環(huán)境,從前的優(yōu)越也已不再,他又提不起學習的勁頭了。
溝通有方法 厭學是青少年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說到底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也就是他們沒有學習的動機。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受智力因素的制約,還與學生本人的需要、興趣、信念、情緒情感、意志、性格等諸多非智力因素密切相關。學習動機作為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因,對學習活動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一位老師給一個9 歲的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人們想讓烏龜前進,便用棍子打它,誰知那烏龜卻把頭縮進了殼里,不肯出來;有人想讓馬快點跑,便用鞭子使勁抽打它,馬因為忍受不了疼痛,飛奔向前。老師問孩子:“你要做烏龜,還是要做馬?”孩子認真思考后,說:
“我兩個都不做。”老師問:“那你要做什么?”孩子說:“我要做火車,自己向前走!”
多好的回答呀,其實我們只需要為孩子把握好方向,讓孩子自己去駕駛人生的這趟列車,在漫長的駕駛生涯中,體會到穿山越嶺的樂趣,這列火車就會永遠向前奔馳。可憐天下父母心,世上有哪位家長不為孩子盡心竭力(尤其是中國的家長),不望子成龍呢?然而,并非所有家長都能意識到,多年來,自己手中高舉的鞭子,不僅沒有讓孩子勇往直前,卻使親骨肉從馬變成了烏龜,甚至變成了游上岸的鯨魚。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學習,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厭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呢?無外乎是孩子本身情緒穩(wěn)定性差、意志薄弱、學習屢屢受挫等,或者還有一些外因的作用,比如不良的家庭教育和朋友關系、不良的教學環(huán)境等,都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針對孩子厭學的問題,家長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引導。
愛心小貼士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點和優(yōu)勢。有的孩子表達能力強,對語文、英語等科目情有獨鐘;有的孩子邏輯推理能力強,天生便喜歡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一遇到語文、英語就解題乏術。家長們應懂得:學習成績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簡單地下這樣的結論——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更不能簡單地認為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著孩子“不合格”。不要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死,孩子點滴的進步家長都應承認,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