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屬于哪種類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孩子也是如此。有些孩子生性溫順,特別顧及別人的感受,甚至為了讓別人高興,會做出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或者放棄一些他們很想?yún)⒓拥挠腥さ幕顒?。還有一些孩子容易沖動,經常用不友好的態(tài)度與別人對抗或做一些會為自己帶來麻煩的事情。他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沒有足夠重視。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只有懂得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但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屬于哪種類型嗎?為了幫你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本書在此對不同類型的孩子作了如下歸納:
認知型的孩子認知型的孩子比較適合美式教育法。平常家長要以朋友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感覺你是在以大欺小,與孩子溝通時也要以理服人,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你對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時,可以用征求的語氣說出來,比如,“媽媽覺得這件事這樣做會好一點,你看是不是?”或者,“媽媽覺得這件衣服比較適合你,你覺得怎么樣?”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動腦思考的積極性。
同時,認知型的孩子大多內省智能比較強,所以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可以先動之以情,比如說一些“你這樣做,媽媽很難過”之類的話,千萬不能用“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之類的話。孩子看到媽媽雖然不開心卻沒有責怪他,就會反省自己所做的事,而且犯錯后的抗拒心理也會相應下降。接下來媽媽的說理就會順利很多,孩子一般也不會再狡辯。
模仿型的孩子模仿型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只要他感覺好玩或有興趣的事物,不論好壞,一律都會學過來,所以父母需要對這類孩子的玩伴慎重選擇,而且要及早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是應該學習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該學習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表現(xiàn),以免孩子模仿。平時多提一些孩子表現(xiàn)好的例子,并鼓勵夸獎,使孩子對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習慣。另外,多給孩子讀一些偉人傳記、歷史典故以及寓言故事,能很好地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
逆思型的孩子逆思型的孩子思維方式與常人不同,他們常常從別人想不到的角度考慮問題,有時會讓父母、老師覺得很好笑。雖然這類孩子的一些行為與常人不同,但他卻擁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發(fā)明家的潛力。
所以如果掌握好這類孩子的特質并用適當?shù)姆椒ㄈヒ龑?,那么以往令你頭痛的“愛找麻煩”的孩子也會向著你規(guī)劃好的方向發(fā)展。
這類孩子與父母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但這并不代表孩子的見解、行為有錯,所以作為父母,這時一定不要立即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理解和引導。切忌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強迫孩子順從長輩的意思。可以適當采用激將法讓孩子向相反方向努力(比如跟他說,你不做這件事,不是因為你不想做,而是因為你根本做不到);或者與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合理的管理獎勵辦法,以激發(fā)孩子的動力。
開放型的孩子開放型的孩子擁有很強的發(fā)散思考能力和巨大的吸收能力。父母可以大量教授孩子各類知識,不要擔心孩子太小而吸收不了,正常情況下孩子都會很輕松地吸收并消化大量知識的。如果有父母陪同學習或者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效果會更好。如果所培養(yǎng)的力度、廣度不夠,孩子的潛力就會被浪費;反之,孩子許多方面的智能、技能都會有長足的發(fā)展。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有一份在小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顯示,多數(shù)小學生對父母的管教評價都不高,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感到父母管教“太嚴厲了”、“太啰唆了”,很多孩子感到自己缺少自由、缺少自信。
如果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嚴,使孩子感到在家里沒有平等的地位,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就會以叛逆來處處跟家長作對,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則很可能走上極端。
其實,對孩子的教育,關鍵不在于花多長時間去“管”,以及“管”
得多還是少,而是要看“管”的方法是否科學,即“管什么”和“如何管”。最好是讓孩子“自己管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家長力爭“少管”,甚至“不管”。
如果這樣,父母對孩子“少管”甚至“不管”了,那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答案就是“夸”孩子。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皮克馬利翁效應”:如果老師預言某個學生將會出現(xiàn)特殊的好行為時,這個學生就會努力展示老師所預言的才華;如果老師預言某個學生難以成才,那么,這個學生將會不思進取。
這表明,當一個人受到周圍的人賞識時,他就會覺得自己“真行”,往往會有超常的發(fā)揮。有一位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當你有了天才的感覺,你就會成為天才;當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就會成為英雄?!?/p>
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往往就能成功。這是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在起作用。當意識決定了做什么,潛意識就會思考怎樣去做。因此,意識可以調動潛意識,發(fā)揮潛意識。研究表明,古今中外許多科學家獲得成功的方法雖各有不同,但是在善于運用意識和潛意識的力量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如果意識給潛意識一個目標,潛意識就會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行動起來。一個人總是想著成功,就有可能會成功;一個人老是想著失敗,就會走向失敗??梢姡晒儆谀切┯谐晒σ庾R的人。
美籍物理學家錢致榕曾談起他中學時代的一段經歷:
那時很多學生考試作弊,不求上進,于是一位責任心很強的老師就從300 名學生中挑選了60 人,組成了“榮譽班”。錢致榕也在其中。
他們被告知,是因為他們有發(fā)展前途才被挑選出來的。這批學生十分高興,自信心大大增強,結果大多數(shù)人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后來才知道,這60 名學生是隨意抽選出來的。
自信心需要培養(yǎng),尤其是少年兒童的智力尚未發(fā)育成熟,他們最初是以周圍大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識自己的。家長如果經常說孩子長得丑,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很丑;如果經常說孩子長得漂亮,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很漂亮;如果經常以信任的口氣說孩子“行”,孩子就會認為自己“行”,從而樹立起信心。
夸獎是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的一個重要手段??洫劜粌H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鼓勵孩子去相信自己。有夸獎才能有自信,有自信才能有進步,有進步才能有成就。研究表明,多數(shù)成功人士從小在家庭中受到的正面激勵遠遠多于負面批評。
通過獎勵孩子,讓他們受到激勵,幫助他們步入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軌道,既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孩子的基本立足點。
在管理學上有一條著名的“二八”定理,講的是要促使一個人進步,應該給他20% 的壓力和80% 的動力。20% 的壓力是批評和懲罰,的動力來自贊揚和獎勵。一般情況下,贊揚和獎勵比批評和懲罰更容易調動人的積極性,使人加倍努力工作,提高效率,取得進步。
對孩子的教育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一項調查全球兒童自信心問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有96.3% 的孩子對自己頗具信心,泰國以95% 次之,英國為89.3%,法國為84.9%,日本為82.9%。我國雖然沒有參加這次調查,但根據(jù)專家估計,我國兒童自信心強和比較強的只占60%。與此相對應的是,調查父母對孩子的干預程度時,恰恰是美國父母干預最少,日本父母干預最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些孩子缺乏自信心是他們的父母造成的。
因為在他們有上進心時,沒有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肯定和夸獎,久而久之,他們就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以至于逐漸變得缺乏自信。
林肯曾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贊美。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于動物的地方?!币粋€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渴望受到別人的重視。對于孩子來說,由于年齡小,心理還很幼稚,他們心靈最強烈、最直接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夸獎。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年齡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勵,特別是父母的鼓勵。所以,為了能使你的孩子健康地成長,并擁有一個美好的明天,請多給孩子一些夸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