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個解差到監(jiān)獄里提一個和尚,押解他。他帶了一份文書、一袋散碎銀兩、一把雨傘和和尚肩頭帶的枷。解差押著和尚上路了,為了不丟三落四,解差口中不斷地念叨著:“和尚、枷、文書、銀兩、雨傘?!币惶焱砩?,解差押解著和尚走進了一家客棧,嘴里默默念著睡著了。趁解差睡熟了,和尚給解差剃光了頭,把枷帶在解差的脖子上,悄悄地溜走了。解差越睡越別扭,醒來用手摸摸東西,枷在、文書在、銀兩在、雨傘在,摸摸自己的頭,心里說:“和尚在,怎么好像少了一樣什么?”
這是一個笑話,解差把自己給丟了。而下面這個故事可不是杜撰的笑話了:
本世紀初,有個叫拉賽爾·康維爾的美國牧師,以“寶石的土地”為題在美國巡回演講。他的演講使整個美國卷入了激情的漩渦。據(jù)說他舉行了多達6000次的講演,內(nèi)容大概是:從前印度有個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農(nóng)民,為了尋找埋藏寶石的土地變賣了家產(chǎn),出外旅行,終于窮困而死??墒牵撕缶陀腥藦乃u出的土地里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石??稻S爾引用這個真實的故事,并用大量的實例說明,人們所尋求的,恰恰是自己手中的東西。
上述兩個問題都是關于“自我”的認識問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正確客觀地看待自己,很容易造成自我評價過高。
在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證明了人們很難客觀認識自己,而更容易拔高自己。他找來25個人,他們相互之間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較了解各自的優(yōu)缺點。實驗者請他們每個人分別根據(jù)9個標準即文雅、幽默、聰明、愛交際、講衛(wèi)生、美麗、自大、勢利、粗魯,對所有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據(jù)文雅標準,誰最文雅排第一,其次為第二……以粗魯為標準,誰最粗魯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24個人進行評價,這樣,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還有24個他人做出的評價。
經(jīng)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這25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優(yōu)點和掩飾缺點的傾向。例如,有一個人自認為文雅程度應該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個人在這方面給他評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僅列第二十幾名。還有一個人,對自己“愛清潔”的品質(zhì)的名次比他人給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對“聰明”和“美麗”的程度的評價都提前了6名,而對自己“勢利”、“自大”、“粗魯”程度的評定卻比別人評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別人給他定的后退了6名。
可見,客觀地認識自我多么重要。只有認清自己,了解自身的能力,從而設定較為合理實際的目標,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心理學啟示:
詩人蘇東坡有句很著名的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人們對“自我”這個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xiàn)實更為困難。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xiàn)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