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求學歲月:貫通中西學問(17)

傅斯年傳 作者:馬亮寬


研究現(xiàn)代思想史的學者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反傳統(tǒng)問題,主要是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及其維護專制的基礎,包括制度、規(guī)范與意識形態(tài)等,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到了清代后期,原有的專制制度、規(guī)范人倫的禮教,處處表現(xiàn)出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五四時代的新文化,主要就是針對傳統(tǒng)中不適應新時代需要的這一方面展開批判,意在解放人心,吸收新文明,改造舊文明,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保?]傅斯年在新文化運動中發(fā)表的關于社會批判的系列文章,主要是批判傳統(tǒng)禮教規(guī)范的,如《心氣薄弱之中國人》、《自知和終身不業(yè)》、《社會——群眾》、《社會的信條》、《破壞》等。在《社會——群眾》、《心氣薄弱之中國人》中,他批評了中國封建專制政治長期統(tǒng)治下,民眾的一些劣根性。他認為,中國一般的社會,有社會實質(zhì)的絕少,只有群眾,而社會與群眾的區(qū)別主要是,社會的民眾有細密的組織,健全的活動力。而群眾僅是散沙一盤,烏合之眾。他把當時的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相比較,認為西方社會是健全的,所以個人的能力有機會發(fā)展;中國人所憑托的社會,只是群眾。他把中西社會形象地比做礦物,西方社會是多邊形復式的結(jié)晶體;中國社會是附著在巖石上半沙半石的結(jié)合。他認為中國的官署、官吏、工商會等都是“社會其名群眾其實。至于鄉(xiāng)下的老百姓,更是散沙,更少社會的集合?!奔词故俏幕潭容^高的大學生的生活“也是群眾的,不是社會的?!备邓鼓甑贸龅慕Y(jié)論是“中國人有群眾無社會,并且喜歡群眾的生活,不喜歡社會的生活?!边@種社會狀況生出的惡果,“第一,是社會上多失職和不稱職的人;第二,是使社會不健全了”[2]。傅斯年在此文中基本上是就事論事,只強調(diào)了中國當時有群眾無社會,整個社會是一盤散沙,這種社會狀況的危害,傅斯年沒有深論,應該說各階層民眾沒有責任心、凝聚力,這是中國落后、社會混亂的重要原因。

在新文化運動中,新興社會力量以《新青年》、《新潮》為主要領地,批判傳統(tǒng)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nèi)容、為專制政治服務的意識形態(tài)著力較多,其中包括以儒家綱常名教為中心的倫理道德和宗法制度、規(guī)范信條等。陳獨秀曾強調(diào)指出:“吾敢斷言曰: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保?]傅斯年作為激進的青年代表,其批判的重點也集中于此。他在《萬惡之原》中曾尖銳指斥名教,“其實名教本是罪人,哪里有不名教的罪人,名教本是殺人的,哪里有不殺人的名教?!痹凇渡鐣男艞l》中對傳統(tǒng)的信條進行了批評,他所說的信條主要是封建專制社會的規(guī)范準則和教條,信條與社會有密切關系。傅斯年在文中指出:“一般社會里,總有若干公共遵守的信條。….…中國社會里,自然也有若干信條的?!钡钱敃r社會的信條,是歷史上遺傳下的,是有極大威力的,是舊道德所托命的。一般情況下,信條應根據(jù)社會狀況設立,隨著社會變化而演革損益,但是信條、規(guī)范又屬于意識形態(tài),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尤其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為專制政治服務的、以儒家綱常名教為主體的信條、規(guī)范對中國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1] 耿云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地位》,《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第10頁。

[2]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152~153頁。

[3]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獨秀文存》(一),亞東圖書館1953年版,第56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