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求學歲月:貫通中西學問(26)

傅斯年傳 作者:馬亮寬


其三,同學間的相互影響。傅斯年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多災(zāi)多難的時代,這激勵了一代知識分子奮發(fā)努力,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奮斗。傅斯年在歐洲留學時期就聚集了這樣一批人,他們在學業(yè)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互相關(guān)心,共同進步。傅斯年在學業(yè)上的進步,與這批人的影響和互相砥礪密切相關(guān)。傅斯年由英國去德國柏林大學,原因之一就是一批青年學子包括陳寅恪、俞大維等人正在柏林大學留學。他到柏林大學不久,何思源、毛子水、羅家倫等也相繼到了柏林大學。這里簡要敘述他們互相砥礪和互相啟發(fā)的情況。

陳寅恪生于1890年,和傅斯年一樣,也出身于世代書香世家。其祖父陳寶箴,清末官至湖南巡撫,因支持戊戌變法,推行新政,被慈禧太后革職。父親陳三立,晚年號散原老人,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為晚清著名詩人。陳寅恪自幼接受了嚴格的傳統(tǒng)教育,6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識字,系統(tǒng)學習了儒家經(jīng)典和諸子之學。俞大維回憶說:“我們這一代的普通念書的人,不過能背誦《四書》、《詩經(jīng)》、《左傳》等書,寅恪先生則不然,他對十三經(jīng)不但大部分能背誦,而且對每字必求正解?!保?]由此可知陳寅恪幼年讀書的勤奮和國學功底的深厚。陳寅恪從十三歲開始隨從長兄、著名畫家陳衡恪去日本留學,后來一度回國,進一步廣泛涉獵中國傳統(tǒng)書籍。其侄陳封懷回憶說:“祖父藏書很豐富,六叔(陳寅恪)在他十幾歲時及后來自日本回國期間,他終日埋頭于浩如煙海的古籍以及佛書等等,無不瀏覽?!保?]陳寅恪自己也說:“因髫齡嗜書,無書不觀,夜以繼日?!?…而有時閱讀,愛不釋手,竟至通宵達旦。”[4]以后又留學美、英、德等國,精通幾十種文字,正如羅家倫所說:“除近世重要文字外,還有希臘、拉丁、梵文、巴厘文、中波斯文、突厥文、滿文、蒙文、藏文等,供他參考運用的總計不止十六七種”。[5]在德國留學期間,他們各有自己的專業(yè),利用吃飯和晚上互相討論,切磋學問。趙元任夫人楊步偉曾回憶說:“我們1924年5月離美(到了柏林),會見了一大些舊識新知,最近的就是寅恪和孟真。那時在德國的學生們大多數(shù)玩的亂的不得了,他們說只有孟真和寅恪兩個是‘寧國府門前的一對石獅子’。他們常常午飯見面,并且說好了各吃各的,因為大家都是苦學生么。”[1]傅斯年留學期間受陳寅恪的啟發(fā)和幫助很大,以后的長期共事中,兩人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成為學人交往的典范。

[1] 屈萬里:《敬禱傅孟真先生》,《傅孟真?zhèn)饔涃Y料》(一),(臺)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頁。

[2] 俞大維:《懷念陳寅恪先生》,見張杰,楊燕麗編:《追憶陳寅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3] 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頁。

[4] 王鐘翰:《陳寅恪先生雜憶》,見張杰,楊燕麗編:《追憶陳寅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頁。

[5]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傅孟真?zhèn)饔涃Y料》(一),(臺)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頁。

[1] 楊步偉、趙元任:《憶寅恪》,見張杰、楊燕麗編:《追憶陳寅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