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他們在留學期間可以說是富于學而貧于財,他們在勤奮追求知識的歲月中卻忍受著貧困的折磨。傅斯年等人名義是官費留學,但當時國內正是南北分裂、軍閥混戰(zhàn)時期,各派勢力忙于爭權奪利,哪有人想到在國外辛苦求學的學子呢?正如《中國留學教育史》所說:“民國八、九年至民國十三、四年,軍閥禍國,財政收入皆充內戰(zhàn)之費,一般正當支出,因而無著,國內之欠薪累累,國外留學生之所費,無法匯出?!保?]陳寅恪的女兒曾回憶說:“父親在德國留學期間,官費停寄,經(jīng)濟來源斷絕,父親仍堅持學習,每天一早買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去圖書館度過一天,常常整日沒正式進餐?!保?]傅斯年的情況比陳寅恪更差。因為傅斯年祖父母在其留學期間先后去世,只剩老母弱弟等人,他們自己生活尚無著落,自然無力接濟遠在國外的傅斯年,因此,傅斯年在國外幾乎是忍饑挨餓。他曾寫信給在法國留學的劉半農,敘述經(jīng)濟的困難,信中說:“中國自有留學生以來,從未遭此大劫。”劉半農當時已是五口之家,妻子和三個孩子都在身邊,經(jīng)濟非常拮據(jù),與傅斯年同病相憐,回信說:“可憐我,竟是自有生以后從未罹此奇窮大苦也。”[3]傅斯年在寫給羅家倫、何思源等人的信中,也多次談到因生活費無著,東借西挪,幾乎斷炊的窘狀,如他在1926年2月致羅家倫信中曾說:“幸與老陳(指陳寅恪——作者注)定了一約,他先把二十鎊之馬克給我,我交了學費及他種零費,借給一位更窮的朋友三十馬克,交了這月房錢,今天只剩下四個半馬克,愁得這兩天無以為計也?!保?]不久,又在致羅家倫、何思源的信中告訴他們自己的官費已無望,從此生活更無著落,信中說:“月中窮不可言,特別糟者是今后全無辦法,山東學費已全無望矣?!保?]在致羅、何二人的另一封信中說得更慘:“5月中旬連吃四日干面包,實在不免于夜間流涕?!保?]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出,傅斯年等人在歐洲留學期間生活的艱難與困苦。這對他們的人格是一種鍛煉,對他們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響。傅斯年終生反對奢侈浪費,要求貧富平等、救濟貧困,與他青少年生活貧困艱辛有直接關系。
(二)思想的收獲
傅斯年1920年到英國倫敦大學留學,1923年秋天轉赴德國柏林大學繼續(xù)求學,直到1926年10月回國,七年間以學業(yè)為主。但傅斯年是具有強烈社會使命感和責任心的知識分子,他在努力學習學術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學習與社會政治有關的知識。英國是自由主義重要發(fā)源地,傅斯年在這里生活三年多的時間,他的思想進一步受到了自由主義的熏陶。
[1] 林子勛:《中國教育史》,(臺)華崗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6年版,第303~304頁。
[2] 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頁。
[3] 徐瑞岳:《劉半農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頁。
[4]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25頁。
[5]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28頁。
[6]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