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形成于十七世紀的英國,在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得到廣泛傳播,十九世紀逐步成為西方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自由主義在西方作為一種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潮,一直在發(fā)展變化。一般認為,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是古典自由主義時期,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是所謂的“二十世紀的自由主義”,也稱為新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的內容相當豐富,并且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許多變體,然而正如英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格雷所總結,自由主義流派變體雖多,但具有一些共同之處,這些共同點構成了自由主義的基礎,他總結說:“自由主義傳統(tǒng)中各種變體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關于人與社會的確定觀念具有獨特的現(xiàn)代性。這一觀念包括如下幾個要素:它是個人主義的(individualist),因為它主張個人對于任何社會集體之要求的道德優(yōu)先性;它是平等主義的(egalitarian),因為它賦予所有人以同樣的道德地位,否認人們之間在道德價值上的差異與法律秩序或政治秩序的相關性;它是普遍主義的(universalist),因為它肯定人類種屬的道德統(tǒng)一性,而僅僅給予特殊的歷史聯(lián)合體與文化形式以次要的意義;它是社會向善論(meliorist),因為它認為所有的社會制度與政治安排都是可以糾正和改善的。正是這一關于人與社會的觀念賦予自由主義以一種確定的統(tǒng)一性?!保?]約翰·格雷總結了自由主義的基本內容與特征,實際包括三個方面:個人獨立與自由,社會關系平等,社會經(jīng)過改造而日趨完善。自由主義在歐美具有強烈的影響力,正如專門研究西方思想史的學者所總結:“在西方近代歷史上,自由主義運動是一場影響廣泛而又深遠的運動。它不僅是一場理論的運動,還與社會、政治與經(jīng)濟的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說,現(xiàn)代社會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主義塑造的?!保?]自由主義思潮在西方的蓬勃發(fā)展,不僅逐步占據(jù)了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也傳播到了東方,大致在二十世紀初開始進入中國,以后在中國產(chǎn)生著愈來愈大的影響。
西方自由主義傳入中國的標志,一般追溯到嚴復翻譯自由主義的名著,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的闡釋,其主要作品《論世變之亟》、《原強》、《原強續(xù)篇》、《救亡決論》等,都帶有自由主義色彩。這些論著將西方自由主義理論介紹到中國,人們試圖將其作為救亡圖存的工具。戊戌變法前后,譚嗣同、梁啟超等人成為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將自由主義論述的范圍擴大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通過創(chuàng)辦學會、報刊、學堂等方式,在中國傳播自由主義的理念。他們的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僵化閉塞的社會心理和狹隘守舊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追求民族獨立、個性自由的民族民主主義者。
考察西方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史會發(fā)現(xiàn),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只是先聲和初試階段,新文化運動時期才進入高潮。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以后,中西文化交流的環(huán)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一大批留學歐美,經(jīng)歷自由主義洗禮的留學生回國,他們多在教育和文化領域工作,利用各種方式宣傳自由主義思潮。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辛亥革命的領袖人物之一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的辦學思想,將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落實到教育實踐之中,又聘請一批有自由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任教,并將宣傳自由平等、社會革命的《新青年》搬到北京。這期間,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胡適留學歸國,任教北大,一時間北京大學成為自由主義思潮傳播和發(fā)展的重要基地。
[1] 〔英〕約翰.格雷著,曹海軍、劉訓練譯:《自由主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2] 何兆武、陳啟能主編:《西方近代社會思潮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