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調(diào)爸爸到上海擔(dān)任中共上海局書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1954年8月下旬,爸爸忙完江蘇省一屆一次人代會等工作,深情地?fù)]別了休戚與共五年的南京人民和朝夕相處的同事們,前往上海。
抵滬后,安排我們住進(jìn)湖南路262號。這是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由市軍管會接收的房子。1949年10月至1950年11月,上海市市長陳毅在此住過,之后他搬往南京主持華東軍區(qū)的工作。二野政委鄧小平亦曾居于此處。
和在南京一樣,我們的家具都是公家配備的。走進(jìn)上海的新家,只需把隨身帶來的鋪蓋打開鋪在床上,把衣服收進(jìn)壁櫥中,把書整齊地碼放在書柜里,這個家就一切安排妥當(dāng)了。所以,當(dāng)1983年底我們家搬到北京時,第一次需要置辦家具,在中直管理局的倉庫中選購了一些從董必武同志的家,從人民大會堂等處淘汰下來的舊沙發(fā)、桌椅等等。
剛到上海時,夜空中經(jīng)常閃耀著防空部隊雪亮的探照燈光柱。上海跟南京一樣,解放初期,時常受到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軍用飛機(jī)的轟炸與騷擾。蔣軍飛機(jī)從舟山起飛到上海易如反掌,因此隨時要提高警惕。一天晚上,爸爸不在家,媽媽和陳揚秘書的夫人孫立娟在屋里邊織毛衣,邊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lián)播,我和五四在陽臺邊唱兒歌邊跳繩。一派平靜輕松的和平景象。突然,燈滅了,收音機(jī)啞了。是防空部隊因發(fā)現(xiàn)敵情而實行燈火管制。一個五歲的幼小心靈永遠(yuǎn)無法忘卻那一瞬間:在一片黑暗中的驚慌和對光明的渴望。
爸爸說我們姐弟三人是三個小土包子,需要見見世面。
爸爸請孫阿姨陪同初次來到上海的媽媽和孩子們見識大上海。
爸爸說,帶她們?nèi)ツ暇┞飞系牡谝话儇浌究纯醋詣臃鎏莅???匆娙藗冋局粍?,就能隨著一條長長的梯道升上了樓,小土包子們大開眼界。這臺自動扶梯在當(dāng)時的中國,只此一處。
爸爸為了幫我摘去土包子的小帽兒,帶我下館子。這是爸爸唯一的一次請我吃飯。這家館子太氣派了!大理石的地面,大理石的圓立柱,帶浮雕的墻面,富麗堂皇。這就是上海茂名南路錦江飯店對面的文化俱樂部,是上海工商界人士的活動場所。小土包子第一次見到這么大的世面,心中不免有些緊張,緊握著爸爸的食指隨他走進(jìn)寬敞明亮的西餐廳,一邊走一邊不斷有人跟爸爸打招呼握手。我們終于在一張擺著鮮花鋪著雪白臺布的小桌子前就座。
站在不遠(yuǎn)處落地窗前的一對衣著整齊、舉止文雅的中年夫婦,向我們走來。男士中等個子,戴眼鏡,他就是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潘副市長和夫人微笑著與站起身來的爸爸握手,然后把微笑的目光一齊轉(zhuǎn)向我這個五歲的小土包子。在爸爸的指點下,我與他們握手問好。潘夫人聽說我是第一次吃西餐,關(guān)心地告訴我,使用叉子時要慢一些,注意別被扎到。面對寒光閃閃的刀和叉,不由得不小心翼翼。那把三齒鋼叉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透炸豬排,扎傷舌頭一定同樣輕而易舉?;氐郊?,媽媽問西餐好吃不好吃,我說好吃,還勝利地宣布,沒有被刀叉?zhèn)?。爸爸帶我去武康路潘副市長家中作客,家中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沒有孩子的家庭才能如此清潔規(guī)整。潘夫人請我吃糖,剝開晶瑩的糖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巧克力的魅力。
1955年初,我們的家搬到武康路2號,與中共上海市委常委辦公的丁香花園僅一墻之隔。丁香花園里有一幢紅頂白墻的三層樓房、一座噴水池、一彎碧波、一座小木橋、一只小木船。青綠色琉璃瓦筑就的巨龍伏臥于院墻頂端,在陽光下閃爍綠色光輝,氣勢非凡。
丁香花園里還有一架秋千,引得我們家和其他人家的孩子們樂而忘返。我雖然自幼膽小,卻十分喜愛蕩秋千。秋千高飛,被我蕩成了與天地平行,也絲毫都不膽怯。一天,我正在蕩秋千,突然一個幼小的男孩朝秋千架跑來。秋千上沒有煞車,我急得大聲叫:“別過來……” 停不下來的秋千碰倒了那個小孩。我嚇得要命,忙從秋千上跳了下來。雖然那個小孩并無大礙,雖然我的父母沒有因此斥責(zé)我,而是告訴我今后的注意事項,但我驚魂難定,很多天都不敢去丁香花園。
我和妹妹五四經(jīng)常發(fā)高燒,醫(yī)生建議把惹事的扁桃體割掉。動員我們兩人開刀的工作是這樣做的:開完刀需要吃冰涼的東西,比如冰激凌。于是我們兩個人住進(jìn)上海市公費醫(yī)院外科病房,由胡懋廉教授動的手術(shù)。當(dāng)我孤零零地躺在手術(shù)臺上,看見白衣白帽白口罩,突然覺得,不吃冰激凌也罷。我看見眼前有個帶有藥味的東西,護(hù)士教我數(shù)1、2、3、4……我漂浮著進(jìn)入金星閃耀的無垠世界之中……當(dāng)我醒來,咽部火辣辣的,吃了一口冰激凌就再也不想吃了。甜的東西吃進(jìn)去,咽部的異物感更強(qiáng),每吞咽一次就多一份痛?。“职譃榱苏疹檵寢尩纳眢w,對她有言在先,孩子們住院期間不要前去探望。華東醫(yī)院的護(hù)士吳麗娟阿姨,對病床上的我們悉心照料,我們永遠(yuǎn)難忘,永遠(yuǎn)感激。爸爸晚上下了班趕來了,他戴著大口罩走進(jìn)公費醫(yī)院,來到我們住的外科普通病房。為了哄我們開心一些,他微笑著神秘地從衣袋里取出一件小玩意兒:一只帶音樂的打火機(jī)。這小東西是很新奇,但是咽喉部的痛楚更加能吸引我們姐妹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