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春天,學校組織下鄉(xiāng)勞動,我因患慢性肝炎不能去。時值父親要下鄉(xiāng)檢查工作,為了讓我有機會對農(nóng)村有所了解和接觸農(nóng)民,就帶我同去。沿途,父親除了到大田里去查看莊稼生長情況外,還在田間村頭與農(nóng)民談話,仔細了解農(nóng)民的衣、食、住、行情況。所到之處,均住在當?shù)乜h或地區(qū)招待所里,在招待所的食堂就餐。這些食堂都很小,只能放兩張方桌,飯菜很簡單。當?shù)馗刹砍齻€別陪同檢查工作而來不及回家吃飯的一起就餐外,沒有什么專門陪吃的人?;貋硗局?,父親饒有興趣地給我講解毛主席詩詞《游泳》。他告訴我,“才飲長沙水”,不是指長沙的水,而是專指長沙市郊一口井里的水;“又食武昌魚”也不是指武昌的魚,而是武昌縣一個水庫里的鳊魚。由于此處的水流很急,故這里的魚,肉質特別細嫩、鮮美,毛主席很喜歡吃。
父親還告訴我,毛主席喜歡湖北,每年至少到湖北來一次。主席在湖北期間,父親作為地方領導人,從未單獨宴請過他。相反,倒是有時開會開晚了,到了吃飯的時候,主席留他共餐。主席的飯菜也十分簡單,只有一點特殊,那就是每餐都少不了辣椒。
1963年,我進京讀大學以后,學校開展學習“九評”和防修反修大討論。當時學生思想十分活躍,圍繞著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出了各種觀點。我作為一個在比較單一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學生,面對這種五光十色的大學生活,真是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正好,此時父親來京開會,我將自己所有的疑惑向他傾訴。父親十分關心當代青年人的思想動態(tài),不時提出問題,對一些細小的問題也問得很清楚。父親并沒有急于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讓我多聽、多想。直到他開完會臨回湖北之前,才鄭重其事地和我談了一次心。他從自己的童年一直講到參加革命,使我了解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父親告訴我,我們家祖上本姓趙,由于貧窮,家中孩子多,養(yǎng)不起,太爺爺把我爺爺送給一個沒有孩子的農(nóng)民家,自我爺爺一輩即改姓王。父親自小聰明好學,但因家貧,只讀到鄉(xiāng)師就輟學了。父親多次對家人講,要不是家里窮,我不是當數(shù)學家就是當藝術家。正是因為強烈的翻身求解放的欲望,促使父親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父親對我說,“命運”是唯心主義對人生的認識。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fā),人的一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與偶然機遇的相結合。如果沒有日本侵華戰(zhàn)爭,我和你母親不可能追隨共產(chǎn)黨參加革命,日本的侵華戰(zhàn)爭這一大的社會必然,造就了成千上萬個革命者。至于我是否和你母親結婚,那就是必然中的偶然。沒有我們的婚姻,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你的存在。中國人民肯定要打敗日本侵略者,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也只有在這個大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念大學。至于你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那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青年人不應信奉“命運”,而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投身于三大革命實踐中去,干一番事業(yè),塑造轟轟烈烈的人生。正是父親這一次談話,伴我走過了爾后到來的“文革”浩劫的艱難歷程。
父親于繁忙的公務中,仍擠時間給我寫信,記憶最深的有三次。一次是中學時,父親在北京開會期間,中央決定公開與蘇共的分歧,就是否堅持馬列主義等一系列重大意識形態(tài)問題與蘇共進行辯論。父親對黨中央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危重時刻,中國共產(chǎn)黨能堅持獨立自主,大無畏地高舉馬列主義大旗,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英明決策由衷地擁護,并對前途充滿信心。父親就此給我寫了一封長信,還附了一首小詩,來抒發(fā)他的激動之情。
另一次是1965年,得知我被批準為中共預備黨員時又給我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長信,抬頭第一次稱“曉平”同志。信中表達了父親對我的祝賀與鼓勵,要求我要樹立堅定不移地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的人生觀,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作一個德才兼?zhèn)涞母锩影嗳恕?
第三次是“文革”初期。父親擔心我面對這么大的政治風雨會暈頭轉向,在毛主席的《我的一張大字報》公開發(fā)表以后,正在養(yǎng)病的父親給我寄來一封信,叮囑我要經(jīng)受考驗,學會在大風大浪中游泳。特別囑咐我要牢記二條:一是堅持共產(chǎn)黨的領導,二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