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家居、家庭(3)

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 作者:(美)那仲良


在幾十年的相對停滯后,中國的家居和家庭受到經濟加速發(fā)展的激勵,正經歷著難以預料的,甚至是驚人的變化。在許多地方,一些舊住宅,包括整個村莊和社區(qū),都被隨隨便便地拆毀了。自本世紀初開始,各種社會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都打著現(xiàn)代化的幌子,持續(xù)沖擊中國的住宅模式和家庭模式,造成了住宅的更替和新型人際關系的出現(xiàn),它們往往以一種不明朗的方式反映出所繼承的模式的豐富性。

對于舊住宅的拆除和舊的家庭模式的消失,中國人似乎表現(xiàn)得無動于衷,他們熱衷于以“現(xiàn)代”模式取代舊的民居及家庭模式,隨著中國人的“進步”,他們認為這些“現(xiàn)代”模式更能適應日常生活的需要。許多人認為舊的家庭模式和住宅模式龐大繁瑣,具有束縛性,因此當它們被清除后,人們都歡欣鼓舞,在此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空前的個人自由和嶄新的生活方式。

在某些人看來,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沖擊以及對舊住宅的徹底破壞并沒有完全顛覆所有的傳統(tǒng)家庭模式和慣例,這多少有些自相矛盾。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新型住宅在中國農村各地不斷涌現(xiàn),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先是出現(xiàn)在中國沿海城市的周邊地區(qū),然后以不可阻擋之勢迅速遍及全國。由于新型住宅因地而異,所以中國農村到處都是綜合了新舊要素的混合型住宅,這些住宅往往是像盒子一樣的多層“別墅”。即使在農村地區(qū)和小城鎮(zhèn)里,適合小家庭居住的公寓越來越成為標準化住宅。

農業(yè)家庭曾經依靠居住在附近的親戚進行互助勞作,現(xiàn)在一些不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家庭成員離開了原來居住的村落。正如隱私和獨立性這些新觀念威脅到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一樣,非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和創(chuàng)新也對房屋設計產生了影響,尤其是水泥和鋼筋混凝土板取代了木頭和泥土。多種多樣的媒體將全球性的青年文化要素及其各種生活方式介紹給那些組建新家庭的中國人,并且根據(jù)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調整。同樣,中國的大量新型房屋都借鑒了西方的建筑特色,至少是非中國的建筑特色,包括超大型窗戶,寬闊的樓梯和釉面磚墻。與兄弟姐妹或父母分開的、單獨使用的床及私人浴室越來越受到歡迎,與此同時,舉行儀式的地方面積縮小,重要性也在降低。

曾經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現(xiàn)在用來做娛樂中心,擺滿了最新型的電器。而且,全世界的媒體繼續(xù)刺激著不斷變化的審美觀和期望值,直接向傳統(tǒng)的房屋設計和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發(fā)出挑戰(zhàn)。

由于單個家庭組成結構的變化和城鄉(xiāng)居民工作模式的根本調整,以前能夠滿足幾代人需要的世代相傳的普通房屋現(xiàn)在也被削弱了。由于城市周圍的房地產價值攀升,農民與開發(fā)商的競爭越來越困難,開發(fā)商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對獲得土地的興趣超過了對土地上原有的舊房子的興趣。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美國及后來的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一些革命性的潮流,諸如城市結構的變化,農村的衰落,近郊化,私人車輛增多帶來的流動性的增加,大量的媒體信息以及收入的增長,都使中國各地的家庭和住宅發(fā)生了變化。

必須指出的是,地方性的和真正全球性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對經久不衰的住宅形式和家庭形式既起到了削弱作用,有時也會起到豐富和充實的作用,其結果有些在計劃之中,有些在計劃之外。尤其是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間,人口的發(fā)展和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命名不當?shù)摹蔼毶优摺钡膶嵤┖腿丝诔錾实目傮w下降,都極大地影響了家庭結構和住宅形式。無論是國家限制人口政策的結果還是與現(xiàn)代化的快速發(fā)展有關的自由選擇的結果,中國的家庭正在變小,當然這一點并不總是體現(xiàn)在中國人住宅的大小上。正如在本書的幾篇文章中討論的那樣,在以前數(shù)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家住在一起,共同分擔家庭開支,共用廚房,這種格局日益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在這種家庭里,一對夫婦帶著一兩個孩子,與父母和已婚的兄弟姐妹分開,作為自主的經濟單位生活在獨立的住宅里。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即使共同居住的格局已不復存在,空間上的緊密聯(lián)系已被打破,但是親屬之間仍有重要的經濟互助和社交聯(lián)系,數(shù)代同堂的大家庭繼續(xù)作為實體存在。

在十二世紀袁采的觀察資料中,有一些關于家、家居和家庭之間的有形聯(lián)系和無形聯(lián)系的觀點,這種聯(lián)系也是作為社會單位的家庭與作為具體的人造物的住宅之間的辯證關系和互為促進的關系,袁采的觀點至今仍然能夠得到人們的共鳴:

起造屋宇,最人家至難事。年齒長壯,世事諳歷,于起造一事猶多不悉,況未更事,其不因此破家者幾希。

蓋起造之時,必先與匠者謀,匠者惟恐主人憚費而不為,則必小其規(guī)模,節(jié)其費用。主人以為力可以辦,銳意為之。匠者則漸增廣其規(guī)模,至數(shù)倍其費,而屋猶未及半。主人勢不可中輟,則舉債鬻產。匠者方喜興作之未艾,工鏹之益增。

余嘗勸人起造屋宇須十數(shù)年經營,以漸為之,則屋成而家富自若。蓋先議基址,或平高就下,或增卑為高,或筑墻穿池,逐年為之,期以十余年而后成。

次議規(guī)模之高廣,材木之若干,細至椽、桷、籬、壁、竹、木之屬,必籍其數(shù),逐年買取,隨即斫削,期以十余年而畢備。次議瓦石之多少,皆預以余力積漸而儲之。雖僦雇之費亦不取辦于倉卒,故屋成而家富自若也。(Ebrey 1984,320-321)在本書中,每一位作者都論證了家居、家和家庭成員之間的諸多聯(lián)系,有時是重申袁采所作的評論。兩個主要部分的介紹性文章幫助讀者理解各種重要的聯(lián)系以及過去和現(xiàn)在,延續(xù)性和變化之間的張力。盡管每章的重點各不相同,每位作者,無論是人類學家、文化地理學家、建筑師、建筑史學家、藝術史學家還是歷史學家,他們都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闡述諸多與“中國人的生活文化”相關的共同目標。

本書似乎在所探討的題目范圍,主題的復雜性和各種方法的新穎性上包羅萬象,但是它沒有對任何話題做出定論。通過研究地方住宅類型,環(huán)境適應性,典型的建筑平面圖,傳統(tǒng)的結構組成部分,常用的建筑材料,建房儀式,社會文化因素(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社會組織和儀式空間),典型的裝飾和象征符號的使用,作者們在本書中提出了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話題。其中一些作者在文章中描述多于分析;還有一些作者在一定的理論框架中闡述他們的觀點。

注解1.我在本書中使用了白鈴安(Nancy Berliner)的“建筑文化(archiculture)”一詞。為了強調這個詞,我已經把它的拼寫改為“archiCulture”。要想研究一座出色房屋的建筑文化,大家可以參觀一下白鈴安復制的蔭余堂(2003)。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