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隱蔽的中國民居(9)

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 作者:(美)那仲良


東南沿海的風(fēng)具有持續(xù)不斷,變化不大的特點,因此在選擇建房地點時,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十分關(guān)鍵。在建造民居時,可以修建一條管道,使盛行風(fēng)直接和間接穿過一座復(fù)合住宅。要達(dá)到這樣的效果,不僅要考慮通風(fēng)口的位置,還要利用房屋內(nèi)由微小的溫差造成的不同壓力和因此產(chǎn)生的抽運效應(yīng)。房頂?shù)臍獯?,開在山形墻高處的通風(fēng)口,欞格窗,以及精心考慮的門的位置——其中一些設(shè)計獨具匠心,使門能夠打開但安全可靠——所有這些設(shè)計都促進了住宅的徹底通風(fēng),使周圍的空氣變得涼爽,使潮濕的空氣流動,從而幫助降低濕度(圖 3.26)(圖略)。環(huán)境意識還包括整個村莊位置的選擇,民居聚集在一起產(chǎn)生的隔熱保溫性,采用表面有反射性的材料抵擋強烈的陽光,白天長時間的日照,大量的降水以及高溫濕熱氣候。(圖3.27)(圖略)家的舒適感環(huán)境意識不一定帶來舒適感。住宅舒適與否主要是和個人感覺有關(guān)。舒適的特點有的可以衡量,有的則不能衡量。毫無疑問,任何住宅一旦提升到“家”的高度,就不僅僅是一個躲避反復(fù)無常的天氣和氣候限制的庇護所了。在維托爾德?雷布金斯基(Witold Rybczynski 1986)看來,家的舒適感是多層次的,難以捉摸的,取決于一定的歷史條件,除了方便舒適外,還包括與私密性和親密性有關(guān)的問題。舒適感有時是精心設(shè)計的結(jié)果,而有時是在建筑師嘗試著改進光線和通風(fēng)設(shè)施,或者是減少冷、熱和濕度時,不經(jīng)意地提高了房屋的舒適度。中國和世界各地一樣,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提高房屋的舒適度,在這期間有過各種各樣的進步。 而且,不容否認(rèn)的是,人們以前大多數(shù)時候不得不忍受的物質(zhì)條件,在今天變得完全不能容忍。

在整個十九世紀(jì)和二十世紀(jì),一些參觀過中國住宅——甚至是富人的住宅——的西方游客,對中國家庭的舒適度評價很低。他們說中國的民居不論在哪兒,在什么時候,屋內(nèi)的光線都很微弱,甚至十分昏暗,不是陰冷潮濕,就是潮濕悶熱,毫不考慮其他的“舒適”因素。在短期游客的著作中,甚至是那些已經(jīng)入鄉(xiāng)隨俗的人的著作中,描述的都是骯臟的廚房,惡臭的廁所,褪色的墻壁,混亂的過道,不舒適的家具,破爛不堪的室內(nèi)陳設(shè)和糟糕的維修保養(yǎng)。以明恩溥(Arthur H. Smith) 為例,他在中國做過二十多年的傳教士,他在著作中描述道,中國人明顯“不關(guān)心舒適和方便”,“在西方人看來,中國的住宅……始終像一本不好使的分類辭典”(“ChineseCharacteristics”1894,125,133);他悲嘆中國人“并不關(guān)心他們房屋周圍的樹蔭”;“到了晚上,屋子里幾乎總是一片昏暗”;家具“笨重難看,坐著也不舒服”;潮濕的地面“對健康極為有害”;“紙糊的窗戶禁不住風(fēng)吹雨打、烈日暴曬,擋不住灰塵”;而且“屋內(nèi)(廚房)經(jīng)常充斥了蒸汽和煙霧,到了阻礙視線和令人憋氣的程度”;他總結(jié)說:“難怪有位道臺(地方官)到了國外評論說,美國犯人的住處都比他的衙門(住處和辦公合二為一的地點)舒服?!保?894,130-134)愛德華?S.莫爾斯 (Edward Sylvester Morse)曾在十九世紀(jì)九十年代訪問過中國,他在為《美國建筑》雜志所寫的文章中,重申了別人的評論,還強調(diào)說“(中國的)塵土讓人害怕,那不是普通的、干凈的灰塵,而是看起來能致病的灰塵”(1902,54)。同時,莫爾斯承認(rèn),一些西方人對日本建筑提出了同樣尖刻的批評,他本人對日本的民居評價很好,認(rèn)為日本的民居要優(yōu)于德國和英國的住宅,他發(fā)現(xiàn),美國的維多利亞式住宅“需要進行本地改造”(1902,xxiv)。莫爾斯認(rèn)為,雖然傳統(tǒng)的日本民居第一眼看起來“不夠牢固”,但是民居內(nèi)部有“令人驚奇的設(shè)計”,而且每一個設(shè)計“都與其用途極為相符”(1885,12)。不過,在以下的敘述中,他對中國民居的貶低還是有所緩和:“為了防止對中國人有失公允,我必須承認(rèn),我剛從在日本回來,在日本,人們總是要在進屋前脫鞋,地板和墊子也要反復(fù)地打掃,屋內(nèi)的木制品和陽臺的地面要經(jīng)常用濕抹布擦拭,這與中國人的反差更為明顯。 ”(1885,54)莫爾斯的評論,雖然過于主觀獨斷,但中國落后的觀念卻深深地根植于美國公眾的思想里。不幸的是,當(dāng)?shù)弁踔贫仍诙兰o(jì)解體時,他沒有反思西方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生活方式的一致貶低,也沒有探究在普通的中國住宅中都很明顯的環(huán)境意識要素。莫爾斯沒有把清朝衰落造成的地方性貧困當(dāng)作中國歷史的一小段時期來看待,因此,他完全忽略了更廣闊的時期,例如在唐朝,宋朝或明朝,大量的中國住宅在舒適度和質(zhì)量方面無疑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民居。莫爾斯只在上海和廣州及周圍地區(qū)對民居進行了短暫的考察,因此,他沒有機會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進行研究。

其他幾個提到過中國人“不關(guān)心舒適度”的作者,提出了更開明的觀點。艾米利·巴德(Emile Bard)曾在中國旅居四年,他說:“在可能的情況下,我一直試圖避免某些作者對于這個國家所持的一些言過其實的樂觀想法——主要是指旅行者和傳教士——但我也一直十分謹(jǐn)慎,在提到天朝(指封建時代的中國)及其居民時,不至于陷入到歐洲人常有的故意貶低的態(tài)度中。 ”(1906,26)他接著說:“一個民族無須過得舒適也能夠成為文明的民族”。他說:“從現(xiàn)代意義上來講,如今參觀過凡爾賽宮的人都不會認(rèn)為它是個舒適的住所。 ”(1906,26)但是他又繼續(xù)說:“當(dāng)?shù)厝说姆孔又苯咏ㄔ诘厣希瑳]有地窖,屋里又冷又濕。房門總是開開關(guān)關(guān),無法抵御冬天的嚴(yán)寒。窗戶上貼著紙,既不能抵擋寒冷、風(fēng)雨、炎熱,也不能抵擋塵土……房里一個通風(fēng)口都沒有,人們從未考慮過為空氣流通設(shè)計些通風(fēng)口。夏天,要想待在中國人的屋子里簡直是不可能的。”(1906,31)另一方面,一些慣于旅行的人如杜赫德(Du Halde)、戴維斯(John FrancisDavis)、杜克(Edwin Joshua Dukes)和伊莎貝拉?貝德 (Isabella Bird)提出了更多積極的觀點,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前三位)來中國旅行的時間較早,曾到過比擁擠的沿海村莊和城鎮(zhèn)更繁榮的內(nèi)陸地區(qū),而且除了參觀窮人的住宅外,他們還參觀過富人的大房子。雖然他們對吐痰和“迷信”深惡痛絕,但是他們傾向于強調(diào)房屋的優(yōu)點而非舒適性。在歐洲人大體上對中國持肯定和開明的態(tài)度時,杜赫德寫道:中國人喜歡房子里干凈整潔,但是他們沒有什么豪華的住宅;他們的建筑一點也不優(yōu)美,除了皇帝的宮殿,規(guī)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塔樓、牌樓、大城市的城門和圍墻、碼頭、堤道、橋和塔外,他們沒有任何正式的建筑……平民的房子都很普通,因為他們除了房子的實用性其他的都不考慮……如果和其他房子相比,貴族和富人的房子實在不值一提 ; 把它們稱為宮殿簡直是對這個詞的侮辱,他們不過是一層的房子,除了比普通房子高出一截外,什么也不是;房頂很干凈,房屋外邊有幾樣裝飾;大量的庭院和房間,為仆人們提供了住所,也彌補了房屋的簡陋(1741,144,146)。

圖3.25a-d(圖略)

a. (圖略)在浙江省莫干山地區(qū),這些房屋坐落在一座陡峭的小山朝南的山坡上,與稻田毗鄰。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1987年。

b. (圖略)安徽省的這座村莊坐落于一條河流旁邊,河流不僅提供了干凈的水源,而且能夠調(diào)節(jié)氣候。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1987年。

c. (圖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們在稻田里建起了新磚房。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1985年。

d. (圖略)在四川省廣安縣,這座核形的小村莊被竹林圍繞。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1994年。

圖3.26 a-b(圖略)

a. (圖略)在這個小庭院周圍有一個走廊,屬于室內(nèi)和室外之間的過渡區(qū)域。即使在雨天,人們也可以在這個長條形的空間活動。那仲良攝于1988年。

b. (圖略)在四川省閬中市的一座民居里,空氣和光線能夠透過設(shè)計精致的格窗進入里面的房屋中。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1994年。

圖3.27(圖略)在江西省婺源縣,住宅緊湊地排列在彎彎曲曲的小路兩旁,被刷成白色的墻壁能夠反射陽光,有助于減少房屋周圍熱量的聚集。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1999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