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戰(zhàn)后超英趕美,令西洋瞠目,說他們是"工作狂"、"經(jīng)濟動物"。后來我們也跟著說,雖然,中國進入"休閑社會"似乎早了點。其實,就這種國民性來說,日本人也是二重的,即一方面被綁在公司的戰(zhàn)車上,復興國家,另一方面渴望著優(yōu)哉游哉,所以陶淵明的詩文為他們所愛讀。
梁昭明太子說,陶淵明的詩篇篇有酒。家有田園,這位五柳先生不必為五斗米折腰,自得其樂。用他的話說:"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好酒的人時常會想到戒酒,陶淵明也寫過《止酒》,句句用止字。有云:"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汜。"孔子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去哪里呢?沒明說。陶淵明卻說得明白,打算去扶桑,不就是后來好事者比附的日本嗎?但倭人性嗜酒,若來在日本,只怕更止不了酒。"無夕不飲","期在必醉",恐怕從倭人到日本人,比本家中國人更能跟陶淵明投機,一杯一杯復一杯。陶淵明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拿日本人來說,就表現(xiàn)在工作上。
中國最早的隱士是許由。帝堯請他當官,他不是躲進箕山隱身,就是跑到潁川洗耳,可見,隱逸本來是具有政治性的生活方式。陶淵明自古被樹為隱居不仕的典范,采菊、酣歌、縱酒,幽雅、閑適、瀟灑,再完美不過了。日本人欣賞陶淵明,但他們的隱逸卻屬于另路,出家遁世,完全是佛教信仰的身體力行。佛教自來有一種末法思想。法有三時,即釋尊入寂后,僧侶墮落,佛教歷經(jīng)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期而隱沒消亡。正法年間尚能正確實行佛的教法,像法不過是像似正法而已,末法則惟有教法存留,沒有修行和證果。一時不如一時,有一種教說是正法和像法各一千年,末法萬年。佛滅于公元前949年,那么,2000年后的1052年是末法伊始之年,正值日本史進入平安時代(8世紀末至12世紀末)后半。其時,天皇大權旁落,貴族式微,武士漸興,兵荒馬亂,社會日益動蕩不安,人心惶惶--"方今之時代,澆季也"。時當澆季,佛教的末法思想如水銀泄地,星火燎原,無常觀深入人心。諸行無常,世間萬物絕無常住性,這就是人存在之苦的根源。人生無常,厭棄穢土,有人就剃光了頭發(fā),找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蓋一間草庵,與世隔絕,恍如凈土,或者戴上斗笠,拄一根竹杖行旅天涯,遷流不居。江戶時代后期的良寬托缽一生,用漢詩描繪過自己的草庵:索索五合庵,室如懸磬然。戶外杉千株,壁上偈數(shù)篇。釜中時有塵,甑里更無煙。只有東村叟,時敲月下門。
從煩擾的世事中勇退,會得到一種解放感,恢復個性的存在,但隨即也產生隔絕感。隱遁即遠離社會,脫離群體,那當然孤獨而寂寞。似乎中國的隱者愛成群結伙,彼此呼應,如七賢、六逸,而日本隱者孤獨得更為徹底。要耐得住孤寂,一方面靠無常觀支撐,另一方面必須借飲酒吟詩來紓解排遣。寄情于山林江湖,寫出來的詩文自然是閑寂枯淡的,由此產生"寂"的審美意識。隱逸和只管打坐的禪同樣都基于無常思想,不同的是坐禪探求個人的內在精神,而隱者寂然獨處,更追求與外界自然的融合與交流。隱是厭世、棄世的,而禪是現(xiàn)世的,屙屎送尿、著衣吃飯,都不妨礙頓悟。禪宗在日本廣為流傳,"寂"的審美意識后來就完全籠罩在禪的蔭翳里。日本人親近自然,既富禪"思",又含隱"情"。坐看寺廟里的枯山水可以冥想禪的幽玄,而旅宿深山或海隅的溫泉,怡神的是隱遁一般的閑寂。
自古隱者皆寂寞,惟有詩文留其名。出名的隱者如西行、鴨長明、吉田兼好,都有詩文傳世,甚而在日本文學史上獨立成章,稱作隱者文學,是中世文學的主要內容。中世,指12世紀末梢鐮倉幕府成立至16世紀中葉室町幕府滅亡,上承平安時代,長達400年。一切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對此感嘆不已,構成日本文學尤其是詩歌的土壤。西行(1118-1190)出身豪門,曾做過武士,精通兵法??赡苁怯捎谑?并且對政治大失所望,23歲上看破紅塵,出家為僧,并志向和歌創(chuàng)作。他住草庵,踏苦旅,歌吟自然與人生,是隱者文學的主流,生活方式和藝術態(tài)度對后世文學者如松尾芭蕉影響甚大。"富士煙披靡,隨風當空盡,不知何處去,此身獨思忖",這首和歌,西行自許是寫得最好的。鴨長明(1155-1216)47歲時被后鳥羽上皇破格擢拔,編纂《新古今和歌集》,"晝夜不怠"地干了3年,離開宮廷后出家。結廬遠人境,名為方丈。彈琵琶,吟和歌,悠悠自適。1212年以"逝川不斷,卻并非原水"的無常觀開篇,撰寫隨筆《方丈記》,贏得不朽的名聲,被推為隱者的鼻祖。兼好(約1283-1352年前后)生于神官之家,在世時作為歌人活躍,死后流芳的是年將50寫作的隨筆《徒然草》,與《方丈記》并稱為隱者文學的雙璧。全文由243段構成,內容雜亂,底流是"物皆幻化"的無常思想,且隨處濺起批評的浪花。
日本人上高中時學習古典少不了這幾位的作品。他們還學習一點中國的古典,陶淵明所占比重相當大,文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有《飲酒》或《責子》。高中古典教科書上下兩冊,鑒賞漢詩十余首,多隱逸情趣,如王維的"獨坐幽篁里",賈島的"云深不知處",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并且有明初高啟的一首《尋胡隱君》(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眼光迥異于中國。陶淵明寫過《自祭文》、《挽歌詩》,此類東西在中國近乎絕跡,但日本現(xiàn)今仍時有吟詩"辭世"者。陶淵明在挽歌詩里說:"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他遺憾的是"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可見,雖然一連說20個"止"字,"止酒"也終究是假話,像哭窮一樣,不過是興致所至罷了。世上再沒有比酒鬼和詩人的話更不可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