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對花草發(fā)生了興趣,大概是年齡的緣故,所謂與時俱進(jìn)也。我年輕時,中國的特色是不興養(yǎng)花養(yǎng)魚,小資哪里有當(dāng)今這份風(fēng)光和瘋癲,以致來日本好些年,路邊開著花,也不過想了想冬天居然還開花,從未特意看一眼。原來那就是山茶花,在我的印象里向來把它當(dāng)作云南的名花,興之所至,還寫了一篇小文章。興猶未盡,已經(jīng)是梅雨時節(jié),路邊開著紫陽花了。
這個名字是日本叫法,中國人叫它"繡球花";"紫陽"取其色,"繡球"取其形,各有千秋?!度f葉集》里有兩首寫紫陽花的歌,那時候借用漢字來表記日語的音或義,即所謂萬葉假名,紫陽花寫作"安治佐為"。后來有一個叫源順(911-983年)的,博學(xué)多識,曾奉詔解讀滿紙漢字的《萬葉集》,在所撰漢日辭典《倭名類聚抄》里把白居易詩當(dāng)中的"紫陽花"拿來就戴在"安治佐為"頭上。白居易寫道: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栋资衔募分杏凶?云:招賢寺有山花一樹,無人知名,色紫氣香,芳麗可愛,頗類仙物,因以紫陽花名之。不過,好像中國人只當(dāng)它是詩,不曾把這個帶仙氣的名字叫開來。紫陽花原生于日本,或許就是在白居易當(dāng)杭州刺史年間傳入中國江南一帶的,所以還沒名。這么想來,唐代大詩人和日本又多了一段因緣。白居易走紅的時候,正好日本派了一撥人西渡取經(jīng),其中有最澄、橘逸勢、空海。遣唐十余次,但可以說,若沒有這次,就不會有今天的日本文化。他們學(xué)有所成,足以教平安王朝產(chǎn)生不必再遣唐的情緒。白居易的易懂,老嫗?zāi)芙?是他特別被日本朝野所接受的要素,就像今天中國人紛紛東渡,譯的讀的卻凈是通俗流行的村上春樹、渡邊淳一一樣。從隋唐搬回來文物制度,照葫蘆畫瓢,但真正能學(xué)習(xí)、掌握并發(fā)揮中國的思想,還要到具備了文化基礎(chǔ)之后,那時中國已經(jīng)是宋元時代。源順對白居易詩文的稔熟真令人起敬,但他耍了個滑頭,因為關(guān)于那無人知名的花,白居易只說了色紫氣香而已,死無對證。
紫陽花,中國又叫八仙花,可能是因為它顏色多變。日本的說法是七變,于是女人拿它抱怨男人的愛情顏色之多變。古老的《萬葉集》里大伴家持歌吟紫陽花,是用來比喻女人那顆動搖不定的心。主張"東方道德,西方技術(shù)"的佐久間象山(1811-1864)作過一首歌:昨日今日明日,紫陽花像世人的心,日日變遷。但出家人五蘊(yùn)皆空,就從中看出了無常。一大團(tuán)惹眼的花瓣其實是萼片,即元代湯炳龍所謂"無心花萼密相聯(lián)",初開時蔥綠,漸漸發(fā)白泛紅,盛開就藍(lán)透了,好似把紙一般的藍(lán)天撕碎,在綠葉叢中攏了一堆又一堆。而且,花色因土壤酸堿度而不同,偏酸則藍(lán),偏堿則紅,順應(yīng)自然的東方人就此吟詩,而總是操縱自然的西方人利用這一點加以改良,再回到中國就成了"洋繡球"。
詠紫陽花的歌自古不多見,平安時代后期的歌人源俊賴(1055-1129)寫過幾首,其中有一句似可譯作"四片花葩漏月影",意境與清人王正的"簾外月明斜弄影"相近。源俊賴描述的是"額紫陽花",并非繡球狀。這是紫陽花的原種,每四枚萼片湊成一田字,更像是花,環(huán)繞在一捧粒狀花序的周圍("額",畫框也)。花團(tuán)錦簇,開起來煞是好看,可黯然失色,枯萎在枝頭,不免殺風(fēng)景。這時便恍然明白,櫻花趁嫩飄落的確是上策,有如川端康成自殺??慈瞬寤?用紫陽花枯枝襯托出秋色,別有情趣,還可以想到廢物利用,保護(hù)環(huán)境什么的。
東京城里的白山神社舉行紫陽花祭,特意去看了,有詩為證:櫻樹蘢蔥梅子青,紫陽六月繡球成,綿綿雨霧遮不住,天色盡收花萼中。更讓我驚喜的是,這不算大的神社還立了一塊石碑,紀(jì)念孫中山曾坐在那里對宮崎滔天暢談理想。想起仁人志士,再看紫陽花,可就看花不是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