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小說札記之一)
按照盧卡奇(1885-1971)的界定,魯迅的《故事新編》不能算歷史小說,正如魯迅本人所言:"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jù),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而且因為自己對于古人不及對于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
關于歷史小說,盧卡奇是這樣論述的:
"歷史小說確立于19世紀初,大致是拿破侖一世沒落的時代。(司各特的《威弗利》于1814年出版)。當然,取材于歷史的小說在17、18世紀就已經(jīng)存在。豈止如此,若在改編古代史或神話的中世故事中尋找歷史小說的濫觴,或者再上溯到中國或印度搜求其起源,也不是一無所得,但進行這種探索并不會發(fā)現(xiàn)本質(zhì)的東西,以說明歷史小說這一現(xiàn)象。17世紀的所謂歷史小說只有外觀題材,即只有衣服是歷史的而已。不僅登場人物的心理,甚至連其中所描寫的風俗也是作者時代的。18世紀最有名的'歷史小說'、沃爾波爾的《奧特蘭托堡》也不過把歷史僅僅當作衣服來利用,唯有所描寫的環(huán)境稀奇古怪被注意,沒有把藝術地忠實地寫出歷史的一個具體時代當回事。司各特以前的所謂歷史小說確實欠缺歷史觀點--從那個時代的歷史特征導出固有的歷史性,即登場人物的特殊性。偉大的批評家布瓦洛對于同時代的歷史小說是大加批判的,然而連他也只重視登場人物的社會性、心理性真實。他要求領主的愛情與牧童的愛情必須是不同的,但實際上藝術描寫之際的歷史性真實問題猶置之度外。
18世紀的現(xiàn)實主義大社會小說描寫同時代人的風俗與心理,在世界文學史上劃時代地使文學貼近了現(xiàn)實,但也完全沒有把這一點當作問題,即登場人物為時代所規(guī)定這樣來具體把握。當時的現(xiàn)實被描寫得無比具象,符合生活的真實,但那現(xiàn)實只是當做存在被單純處理,至于那現(xiàn)實從何處、如何發(fā)展而來,實際描寫之際還沒有當作問題擺到作家心上。而且,歷史時代的這種抽象描寫方法也影響到歷史場所的描寫方法。勒薩日雖然無比忠實地描繪出當時法國的真實,卻隨意把舞臺挪到西班牙而不顧。甚至連斯威夫特、伏爾泰、狄德羅,在展開那些確實出色反映了當時英國或法國的本質(zhì)特征的諷刺小說時,也是對一定的時代或場所不管不顧。就是說,這些作家用大膽而敏銳的現(xiàn)實主義抓住了那個時代的本質(zhì)特征,卻沒有歷史地理解他們自身的時代的特殊性。"(Madeleine de Scudéry,1607-1701,法國女作家;Cautheier de Costede La Calperenède,1610-63,著有悲劇、小說)。
而司各特的歷史小說,是"18世紀現(xiàn)實主義大社會小說的直接踵繼者"。他結合人的命運及登場人物的心理變化來描寫經(jīng)濟的、社會的轉變,其"藝術的偉大在于他所描寫的歷史英雄完全個性化,性格的純屬個人的獨特特征跟他們生活的時代、他們代表并且要引向勝利的潮流具有極其復雜而生動的關聯(lián)。司各特確實同時描寫這種特殊個人的歷史必然性與他們在歷史中扮演的個人作用。通過獨特的關聯(lián),不僅是斗爭以勝利抑或失敗而告終,而且表現(xiàn)了勝利或失敗的獨自的歷史性質(zhì)、其歷史意義及階級色彩。"
"對于歷史小說來說,重要的不是復述歷史上的大事件,而是藝術地喚醒在這一事件中形成的人。"
"重要的是用藝術手段證明歷史狀況或人物的存在、實在。"
"文學對構成歷史必然性的真正因素進行再生產(chǎn)之際,在真實性面前各個細節(jié)、事實是否具有歷史正確性,全然不是問題。當然,司各特連這樣的細節(jié)也正確地、極其有力地描寫,但他決非像后代作家們那樣抱著古董趣味或異國趣味來描寫細節(jié)。對于司各特來說,細節(jié)是手段,使那里寫出來的歷史真實更加真實,使具體狀況下的歷史必然性更加具體生動。所謂歷史真實,對于司各特來說,就是登場人物心理的歷史真實性,是他們的內(nèi)在動機或行動方式的正確的歷史性。"
"當然,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這種現(xiàn)代化,并不是1848年以后歷史小說的新高度,相反,那是司各特克服了的不良遺產(chǎn)。心理的歷史性真實與歷史人物心理的現(xiàn)代化之爭,在司各特時代也是把作家們分成兩派的主要問題。"
"忠實于過去,意味著編年史似的、自然主義地再現(xiàn)過去的語言、思考、感覺方法嗎?當然不是。"
"由司格特從英國社會小說興起的歷史小說隨著巴爾扎克再次回歸到描寫同時代社會,這樣,古典歷史小說的時代結束了。但古典歷史小說絕不會因此而成為文學史上一個孤立的、只有一點點歷史意義的插曲。恰恰相反,隨著巴爾扎克達到頂點的現(xiàn)代史小說完全是古典歷史小說的發(fā)展,是提升到更高的階段。1848年階級斗爭的結果,以歷史意識看現(xiàn)代的巴爾扎克式現(xiàn)代觀衰微,現(xiàn)實主義社會小說便開始凋落。"
盧卡奇的《歷史小說論》是60多年前的論著。歷史小說極為常見,但系統(tǒng)性研究意外少,以致盧卡奇依然笑傲江湖。他是匈牙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文學史家。1918年加入共產(chǎn)黨。1923年撰著《歷史與階級意識》,被共產(chǎn)黨左派斥為修正主義,可是對1920年代以后的思想影響甚巨。1933年流亡蘇聯(lián),從事文學史、美學研究,進行過表現(xiàn)主義論爭。1944年返回祖國,經(jīng)常遭受黨內(nèi)批判。著有《年輕的黑格爾》、《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等,晚年埋頭于美學研究?!稓v史小說論》最初是1937至38年用俄文發(fā)表在蘇聯(lián)《文藝批評家》雜志上,幾近20年后的1955年出版德文單行本,1963年出版英文單行本,而日本在雜志連載尚未結束的時候就出版了日譯本。1960與80年代兩度刊行13卷《盧卡奇著作集》,而今卻只能去舊書店搜求了。
日本沒有史詩,但是從中國學來編年史,歷史小說起步相當早,如《平家物語》、《太平記》。至于近代歷史小說,像司各特奠定西歐歷史小說的模式,開啟19世紀歷史小說的先河一樣,通常認為肇始于森鷗外。亞里士多德說,詩訴說普遍,歷史訴說個別,而歷史小說就在這兩者之間搖擺。日本最初給歷史小說下定義的是坪內(nèi)消遙,說歷史小說的目的是補綴"正史的遺缺"、"風俗史的欠漏"。森鷗外51歲時脫稿的《興津彌五右衛(wèi)門遺書》是他的第一個歷史小說,之所以突然寫起了歷史小說,起因于現(xiàn)實--乃木希典大將夫妻為明治天皇殉死,森鷗外感動之余,向歷史討一個說法,無心插柳,卻標定了近代歷史小說的方向。作為學者型作家,大概也熏染了當時隨筆中猶存的中國清代考據(jù)學之風,注重史實。他討厭改動史實,探究史實中潛藏的歷史必然性,客觀地再現(xiàn)過去,寫出《阿部一族》等。但不知不覺被歷史束縛,在束縛下苦苦掙扎,想脫離歷史,便又產(chǎn)生了《山椒大夫》《寒山拾得》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的小說則徹底脫離了歷史,從過去借來舞臺與素材,植入現(xiàn)代的主題,探求普遍的人性。森鷗外的歷史小說不屬于大眾文學,最終走向了史傳,結晶為素有鷗外文學第一杰作之譽的《澀江抽齋》。松本清張(1909-1992)批評:"鷗外式用半文半白的文體淡淡地一絲不茍地記述史實,并不是'獨具風格'的歷史小說。歷史小說家的工作是挖掘埋沒在史實下層的人。"
歷史小說使過去作為現(xiàn)代的前史復活。盧卡奇雖然設定了歷史小說的內(nèi)涵,卻并不承認文學當中有歷史小說這么一個特殊的品類,而主張世界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都可以叫歷史小說。野間宏、大岡升平出色地描寫了親身經(jīng)歷的戰(zhàn)爭歷史,都應是歷史小說家,但文學史向來把他們歸入所謂純文學,結果,日本拿給世界看的歷史小說就遜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