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認親在《洗冤集錄》上一共有兩回,這里說的是滴骨親。大意是,這個骨頭上面要是滴上一滴血,如果是直系親屬,這個血就會滲進骨頭去;如果是夫妻,這個血就一會和骨頭黏合在一起;如果非親非故,這個血和骨頭是不可能發(fā)生什么變化的。這是第一種方法,叫“滴骨親”。
2.合血法:今各刺出血滴一器內(nèi),真則共凝為一,否則不凝。但生血見鹽醋則無不凝者。故有以鹽醋先擦器皿,做奸蒙混。
大意是,現(xiàn)今各人(要檢驗親緣關系的兩人)刺出一兩滴血在器皿內(nèi),如果兩人有親緣關系則血會黏合在一起,沒有親緣關系,兩人的血不會黏合在一起。但是生血遇到鹽和醋都會相凝結。所以有人會用鹽醋擦器皿,作弊蒙混。
宋慈的假設
宋慈假設:有血緣關系的人的血液中有一種“相凝因子:共凝為一”,因此,當父子父女的血相遇時,會凝結。而非血緣人由于沒有“相凝因子”,所以血不相凝。
古人對與錯
滴血認親有科學性嗎?
“滴血認親”是古代的檢驗方法,但按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分析,這種方法缺乏科學性。但由于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和科學手段的缺乏,宋提刑將滴血認親運用到法醫(yī)勘驗實踐中已經(jīng)很了不起,在宋提刑所處的時代仍不失為先進方法。
現(xiàn)代的“滴血認親”就要選用DNA親子鑒定(基因技術)。脫氧核糖核酸(DNA,為英文Deoxyribo nucleic acid的縮寫),又稱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同時也是組成基因的材料。有時被稱為“遺傳微?!?,因為在繁殖過程中,父代把它們自己DNA的一部分復制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性狀的傳遞。“滴血認親”的鑒定方式?jīng)]有科學依據(jù)。無論是不是有血緣關系,血液滴在骨骼上都不會滲入。古代的滴血認親是傳說。到目前為止,血緣關系的準確認定還只能通過DNA鑒定。
血型的歷史
1901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卡爾?蘭德斯泰納首先發(fā)現(xiàn)了ABO血型。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人類文明有著巨大的影響,為此,卡爾?蘭德斯泰納在1930年榮獲了諾貝爾獎。
ABO血型中有A型、B型、O型和AB型,是人類最常見的,也是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
發(fā)現(xiàn)ABO血型之后,從1927年開始,人們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MN血型、Q血型、E血型、T血型、Rh血型等數(shù)十種血型系統(tǒng)。不僅如此,人們還發(fā)現(xiàn),除了人類以外,連猴子、猩猩、大象、狗等高等動物也存在血型,甚至烏龜、青蛙身上也可以找到血型的痕跡。
血型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不僅與醫(yī)學、生化學有關,而且和人們的思維、性格、氣質(zhì)、行為,甚至和人類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活動,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對血型的研究,已成為社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