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關注他們的吶喊”
“社論式廣告”的來源形形色色,形式五花八門。人們萬萬沒有想到,1960年3月29日刊出的這則名為“關注他們的吶喊”的廣告,會在種族議題之外,掀起一輪更大的爭議,不僅成為對新聞自由的巨大考驗,并進而演變?yōu)槊绹哉撟杂墒飞系囊蛔锍瘫?/p>
第二章蒙哥馬利的反擊
霍爾在《廣告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氣勢洶洶的社論:“世上有兩類說謊者,一類主動撒謊,一類被動為之,這兩類說謊者在3月29日《紐約時報》的整版廣告中,粗魯地誹謗了蒙哥馬利市。”他叫囂道:“謊言,謊言,謊言,這就是些一心想募款的三流小說家捏造出來的故事,好欺騙那些偏聽偏信、自以為是,實際上卻屁也不知道的北方佬。”
第三章南方的憂傷
“那些從未感受過種族隔離之苦的人,很容易輕言‘等待’”,馬丁·路德·金寫道,“但是,當你目睹暴徒對你的父母濫用私刑……當你試圖向六歲的女兒解釋,為什么她不能像電視廣告里那樣在公園嬉戲玩耍,卻愴然詞窮……當你駕車遠行,卻發(fā)現沒有一家旅店愿意讓你留宿,而你不得不蜷在車上夜復一夜……當你日復一日被“白人”和“有色人種”這樣的標簽字眼所羞辱……你就會了解,‘等待’為什么對我們那么艱難?!?/p>
第四章初審失利
沙利文的律師讀到“黑人”一詞時,故意讀成“黑鬼”,還說自己這輩子都這么念這個詞。法庭上,白人律師都被冠以“先生”頭銜,如“納奇曼先生”、“恩布里先生”。黑人們卻被稱作“格雷律師”、“克勞福德律師”、“西伊律師”。僅僅因為膚色不同,他們居然連“先生”這樣的敬語都享受不到。更令人心寒的是,法官對這些統(tǒng)統(tǒng)置若罔聞。
第五章媒體噤聲
內部人士透露:“《紐約時報》當時正被內部罷工和業(yè)務虧損折騰得焦頭爛額,要是輸了這些官司,報紙肯定會完蛋。”對于《紐約時報》根據憲法第一修正案提起的上訴,阿拉巴馬州最高法院用一句話直接駁回:“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不保護誹謗言論。”只要每家法院都認同上述論點,《紐約時報》將永遠無法勝訴。
第六章自由的含義
1797年,喬治·華盛頓即將卸去總統(tǒng)之位,告老還鄉(xiāng),費城《曙光報》發(fā)文稱:“此人是我國一切不幸的源頭,今天,他終于可以滾回老家,再不能專斷擅權,為害美國了。如果有一個時刻值得舉國歡慶,顯然就是此刻。政治邪惡與合法腐敗,將伴隨華盛頓的黯然離去而退出歷史舞臺?!闭温嫾覍θA盛頓也毫不手軟,有人甚至把他的頭像安在一頭驢身上。
第七章言者有罪
共和黨人批評聯邦黨人偏好中央集權和英國政體,骨子里渴望著皇權專制。聯邦黨人則認為,共和黨人就是一群雅各賓派,一旦得勢,必會推行法國式的恐怖政治。1798年,第一夫人阿比蓋爾·亞當斯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親法集團,也就是共和黨人,正孜孜不倦地在全國“播下邪惡、無神論、腐敗和造謠惑眾的種子”。
第八章“人生就是一場實驗”
1919年,年輕的漢德法官再次致信霍姆斯,認為只有“直接煽動”不法行為的言論方可追懲。他說,“既然案件發(fā)生時,正趕上民意沸騰,這種情況下,讓陪審團來判定某種言論的‘傾向’,恐怕效果不佳……據我所知,1918年的社會氣氛就是如此”。對此觀點,聲望正如日中天的霍姆斯大法官頗不以為然。然后,五十年后,最高法院在“布蘭登伯格訴俄亥俄州案”中,卻正式采納了漢德的觀點。
第九章偉大的異議者
霍姆斯大法官風流倜儻,對美酒佳人一向來者不拒。內戰(zhàn)期間,他明知戰(zhàn)事殘酷,卻投筆從戎,三度負傷。他認為社會改革運動難成大器,卻支持改革者們放手一試。布蘭代斯大法官向來不近煙酒,一生致力于推動社會改革。霍姆斯習慣撰寫簡短有力,卻含義模糊的判決意見。布蘭代斯則喜歡長篇大論,分析各種社會問題。兩位性格迥異的大法官,在那個特殊時代,成為言論自由最堅決的捍衛(wèi)者,和最高法院最偉大的異議者。
第十章“三天過去了,共和國安然無恙!”
在最高法院,明尼蘇達州助理司法總長詹姆斯·馬卡姆援引霍姆斯大法官1907年在“帕特森訴科羅拉多州案”的判決意見,認為第一修正案只禁止“對出版的事前限制”。他話音未落,九十高齡的霍姆斯大法官突然插話:“寫那些話時,我還很年輕,馬卡姆先生?,F在,我已經不這么想了?!?/p>
第十一章向最高法院進軍
多年之后,韋克斯勒回憶道:“接下這個案子前,我對誹謗法沒什么了解。做案件背景分析期間,當我意識到必須由被告來承擔舉證責任時,我受到極大震撼。那種感覺我至今記憶猶新,實在令人措手不及、驚懼不已?;蛟S因為陪審團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比較溫和,過去,我一直以為誹謗法只是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在這個國家適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