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教和天主教教義的基本分野。羅馬天主教強調,行善積德是得救的一個過程;朝圣、施舍錢財給窮人,都有助于你的最終目的——與上帝同在。但馬丁·路德說不是這樣的;就憑我們,渾身罪惡又腐敗的我們,哪有可能做出什么讓上帝高興的事情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崇信上帝,而只要我們崇信他,上帝就會讓我們得救,這是他做過的應許。
這算是一種反求諸己的宗教。馬丁·路德說,羅馬教廷花了幾世紀建立的一個龐大機制,根本毫無必要,但羅馬教廷對這個觀點并沒有虛心受教。教皇駁斥了馬丁·路德對教會的批評以及他對救贖的新見地,而馬丁·路德也強烈譴責教皇作為回復:
這人以為他是誰?。克嬖V我們,他是耶穌基督在世間的代表,但他其實是耶穌的敵人,是個反基督之道而行的人。他過著奢華的生活,頭戴著三重皇冠,你來到他面前必須親吻他的腳趾頭,要行動還得仆人高舉過肩,而我們從《圣經》上知道,耶穌基督都是靠著兩條腿行走四方。
《圣經》,是馬丁·路德據以批評教會的關鍵。如果《圣經》上沒寫的,教會就沒有理由去堅持或執(zhí)行哪個訓令。《圣經》是唯一的權威。和羅馬教廷決裂后,馬丁·路德第一件事就是把《圣經》翻譯成德語,使得人人都能閱讀、成為自己得救的主人。
宗教改革運動,是以《圣經》的訓示和教誨為據,對羅馬教廷進行改革的運動。它希望重塑早年的教會生活。宗教改革所帶來的信息是:基督教并不是羅馬人的宗教。
既然異教徒必須受火刑燒死,馬丁·路德是如何逃過這個劫數的呢?有好幾個原因。第一,拜印刷術發(fā)明之賜。馬丁·路德對教會的批評和譴責立刻被印成文字,傳遍了整個歐洲。馬丁·路德開始抨擊教會之時,印刷術還是個新發(fā)明,問世不過五十年;教皇要打壓馬丁·路德的計劃還沒成形,他的大名已是盡人皆知,每個人都在拜讀他的批評文章。在過去,也曾有許多異教徒在一國之內帶領著一小撮跟隨者,但馬丁·路德不一樣,他很快就擁有了大批隨眾,國內國外都有。